界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关于朝廷对万国宣战,李鸿章的解释是朝廷并未备战,因而不能视为宣战。对于引发庚子之乱的义和团,他表示那是一些愚民,引发冲突的教民与教士不能辞其责。至于他北上后怎么办?李鸿章说了几点意见:惩办祸首,遣散拳民,与各国议和。他对于义和团,没有说剿灭而是用了遣散一词。对记者们,李鸿章特别为慈禧开脱,说皇太后只是受人愚惑。但他却明确地说出了要惩办祸首,引起了极大的议论,好像他进京后,一大批官员将要大祸临头了。
李鸿章做的第二件事便是签署了一封联名电报,实际上是给慈禧的奏折,在奏折上签名的官员,包括在东南互保章程上签名的所有官员,这几乎是清廷所有的南方大员了,其中也有满人,如福州将军善联。奏折向朝廷提出了四点要求,要求保护各省洋行教士;悼念德国公使克林德,并致国书与德王,以示我国并无意与德交恶;命顺天府及直隶衙门查明除战事外因拳匪被害洋人教士的生命财产损失进行抚恤补偿;命直隶境内各统兵大员,对扰害良民的乱匪乱兵严厉镇压,以保京畿稳定。
口气不像是下级对上级的请示,而是上级对下级的指示了,但此时朝廷已开始围攻东交民巷,董福祥部就是朝廷的正规军,亲自攻打使馆,当时朝廷根本无意照李鸿章的四点要求办。
李鸿章从广州登船,顺珠江而下,第一站便到了香港。登岸拜会了各国驻香港领事后,秘密会见了香港总督卜力。
之所以说这是一次秘密的会见,是因为他们的谈话不能让外人知道。
卜力总督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孙文。孙文已经策划了多年的反清,并且进行了实质性的起义,起义自然是失败了,孙文被清廷所通缉,成了自康粱之外朝廷最痛恨的汉人。卜力对李鸿章抛出了计划理论上是转述了孙中山的计划,即宣布两广独立,脱离满清,建立一个汉族政权。孙中山毕生追求的不就是驱除鞑虏吗?之所以联系李鸿章,那是因为他是汉人且有这个实力。
英国人热衷于这个计划,他们认为。中国的分裂有助于英国在华利益的扩展。所以,卜力热心地充当了联系人。
但李鸿章回避了这个话题,他提出一个更直接的问题,英国人希望谁来当皇帝?
卜力想了一下。回答说。光绪皇帝对以他名义所做的事情并不负责任。英国对他继续统治不会特别反对。
李鸿章接着说,我听到这样一个传言,如果义和团将北京的公使全部杀掉。那么各国就有权进行合法的军事干预了,并且会宣布洋人在中国扶持的另外一个皇帝。李鸿章问,如果是这样,洋人们会选择谁?也许是一个汉人?
卜力感到为难,他回答道,如果是这样,各国会征求他们在中国能找到的最强有力的人的意见。
李鸿章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中国最强有力的人就是慈禧皇太后。
卜力搞不懂李鸿章的意思了,本来他认为李鸿章或许有自立为帝的念头。但现在看来显然不是。而停在海面上焦急地等待结果的孙中山也失望了,李鸿章对他的提议毫无兴趣。
李鸿章离开了香港,沿着海岸线东行,三天后到达了上海。他在这里受到了儿子李经述发来的急电,天津失守,北京不保,万勿冒险北上。
当时,北京城确实流传着义和团的口号,他们要杀一龙二虎三百洋。一龙当然是指光绪皇帝,二虎是指庆亲王和李鸿章,三百洋便泛指洋人了。
李鸿章决定不走了。他在上海住了下来,没有给朝廷发电报,而是给山东的袁世凯发了一封电报,要他代为转奏,电报的意思是他病了,连日驱驰,身体扛不住了。
朝廷的电报马上过来了,“李鸿章电悉。现在事机甚紧,著仍遵前旨迅速北来,毋再籍延。”朝廷明白着呢,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