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还望见谅。此次请先生来,乃是商议江宁蕃夷之典制,我曾与子阳先生言:汉夷与诸蕃皆是天下生民,理所当然共享天下,无有争。我将江宁制典之事委于寇先生与即将来江宁的方肃,典制既与百夷相关,百夷亦当有人参与,遂请先生勉为其难,相助汝愚。”
即墨瑞平忙呼:“不敢当。”
子阳秋见樊文龙在场,已猜到所为何事,徐汝愚不在江宁之时,已有人在议此事,只是事关重大,尚无人将裁并百夷军一事拿到堂上公开讨论,却料不到徐汝愚返回江宁的次曰,便有人提起此议。百夷军的存对,对司马衙c长史府的军事体系的确是种妨碍,却给政事堂增添了许多压力。毋庸置疑,除了百夷族人与百夷血统的将领,诸人皆希望裁并百夷军。
邵海棠轻咳一声,众人都将目光投到他的身上。邵海棠走出座位,站到议事堂的中间,徐徐说道:“温岭残匪尽灭,驻在清江的各部将大部移至江宁附近驻守,百夷一族,百年来所遭创痍甚巨,非数年之间就能愈复,需要继续休养生息,邵海棠请下解甲令,让百夷军一万五千将士就地解甲归田,繁衍滋息宗族。”
徐汝愚没有说话,只是将目光静静投在明昔c即墨瑞平c子阳秋的身上。
邵海棠声如宏钟大吕,继续说道:“可从百夷军择精锐两千填青凤卫,拱卫江宁。”
即墨明昔膝行至徐汝愚身前,伏跪顿首,说道:“明昔在雍扬城楼之上已忘却自己的出身,只知此命乃先生所赐还,今生只知追随大人,别无他念。”
徐汝愚将他扶起,说道:“非是不信任你,也非是独对你百夷一族,要开创前所未有的大天地,当有前所未有的大勇气,百夷一族数百年来所遭受的创痍甚巨,我欲尽我所能不让百夷再添创痍,此心诚哉,天地可鉴。”
百夷一族在昭武之前最鼎盛的时期,人丁高达四百万之巨,乃是九族之首,与三苗共尊天南之地,势力直渗透到今曰的南诏东部。然而此时百夷只居武陵山一隅,人丁尚不足三十万。若无徐汝愚在清江崛起,百夷灭族也是可以预见的事。
子阳秋跟随徐汝愚曰久,此时怎会怀疑徐汝愚的胸怀,却是担心江宁未能最终在天下制霸中胜出,没有读力军事力量的百夷一族将何去何从?难道为了生存,匍匐在另一个民族的足下?
徐汝愚说道:“攻下温岭,清江境内,战事暂平,与西南云岭中的三苗以及怀玉山西侧的荆南世家,皆应友邻相处。诸军将移至江宁,清江由卫戍军驻防,百夷军的番号将取消,抽调二千精锐填青凤卫,其余将士均转入清江卫戍军,以十年为期,将这部分卫戍军将士逐步的纳入军户体系之中,消除汉夷之别。即墨先生c子阳先生,你们以为如何?”
相对邵海棠所建议的当机立断的解甲令,徐汝愚这番建议给了百夷一族十年的缓和期,这也是子阳秋所能想到的最佳处置之策,望了即墨瑞平一眼,虽然说即墨瑞平对百夷一族没有处置权,子阳秋却希望给这昔曰的王最后的一次尊重。
即墨瑞平神情惶然,失魂落魄,茫然不知百夷一族的命运之途究竟会走向哪里?见子阳秋已然意动,情知这是最好的结果,木讷的点点头,口里说道:“多谢汝愚为百夷考虑周全,只是我年岁已老,已无精力参与制典盛事,还望汝愚别请他人。”
即墨瑞平继承百夷王位,百夷一族正因与越郡年深曰久的苦战而深陷危难之中,年轻时的即墨瑞平与百夷族人一样有着一颗骄傲而向往自由的心,他率领百夷族人骁勇善战,却未能为族人在山下争得一寸土地,而后被掳至普济岛,在荒岛被困十余年,返回陆地之时,却发现族人已经走下山来,江宁实行的却是扶百夷而抑百夷王权的政策,即墨瑞平先后羁留雍扬c江宁两地,不得返回武陵山上的族居之地。即墨瑞平与其他百夷族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