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开工吧!”
普伦王一声令下,两百余名工人同时拿起工具围绕着一个巨大的木棚屋,按照普伦王之前给他们设计图纸开始打造名为“卓筒井”的造盐道具。
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其口径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达数十丈,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卓筒井,主要靠三个技术,圆刃锉,表层套管,扇泥筒。扇泥筒安装有单向阀门,是世界上最早的单向阀门。有了这三个技术,盐井才能越打越深。
工人们分为三个批次,他们各司其职,虽然同样是在一个地方工作,然而他们的任务却完全不同。第一批人负责制作卓筒井,第二批人负责打造“盐车”。而这种盐车不是那种运输盐的车辆,而是一种可以将卤水从井里汲出,卤水浑浊,一般浓度在7~10度,这样的卤水咸度,低耗燃料,成本高。为了把卤水浓度提到18~20度,就产生了晒卤支条架c晒坝晒卤的生产工具。
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因为打造这种制盐的工具天祥也是头一回这么干。本来,制作盐的工艺实际上不需要那么复杂,如果天祥愿意的话完全可以使用火煮海水的蒸馏法来提取海盐,但是这种方法提炼出来的盐和这个时代的其他盐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普伦王城想要对外出售物品的话,就必须做到在某一领域完全领先这个时代,如此才能够打造垄断市场获取暴利。
而现在中世纪市面上流动的盐大部分都是以花盐(盐质差c颜色参差不齐)为主,如果普伦王城能够通过这种工具烧出雪白的锅巴盐,那么普伦王城的食盐无疑将会一举扫荡整个英伦的盐面市场,再加上和武器出口双管齐下,王城的经济将会以复倍的数值疯狂递增。
现在,八十多名工人正在港口内一片空地上打造一条长长的晒坝,晒坝一般长60米,宽20米。支条架一般长约30米,高5米,结构如八字型,木质穿斗,支条架上铺满斑竹或者木板,顶端做有"天船"。天船长10米,高1米,宽15米,天船安放在支条架顶端的中部,天船底部有伸向支条架两端的与支条架一样长的空竹筒,竹筒上钻有不规则的小眼。在支架的一侧做有筒车,筒车像一个三角形的圆罩,高6米左右,中间被一根横轴穿着。
在腰底的外圈上依次安上竹筒,每个长约30~50厘米。并在腰底内圈安上木板,人在板上走动,促使园罩旋转,将晒坝船形坑中的卤水通过罩上的小竹筒输送到天船里,卤水通过天船底部接出的长竹筒的小眼散流后,再输入滤缸过滤。
这种听起来就很复杂的东西,实际做起来的时候更是麻烦。
途中有好几次,天祥都打算停下这种费人费力费时的工程。可是一回想起来这种方法制作出的盐不仅质量上等,而且成本较低,更重要的是时间可以大大缩短。所以天祥就咬咬牙,强撑着从各地调集来人手全力打造“卓筒井”。
普伦元年1年6月21号。
公元1186年7月21号。
经由三个多月的时间,普伦王在新兴的港口城镇“原名罗纳贡克”现名“潘多拉海港城”共计投入一千一百四十七名人工力,三批轮流在普伦王城与潘多拉海港城之间来回论替。
终于,在经过十几次失败和重新尝试,普伦王城完成了对卓筒井工艺的所有开发和建造,并且培养了一批熟练掌握这种技术的第一批“制盐”劳工。而现在卓筒井已经开始逐步投入生产,第一批盐应该再过数天就能够收获,盐工预测第一批盐收获应该不高,毕竟是初次生产能有两百多斤左右就不错了,不过往后这个量应该会逐步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