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的科研人员数量,但是肯定不会超过10万人,因为共和国的国家物理实验中心也就只能容纳10来万名科研人员。花在10万名科研人员身上的费用相当于花在1500万军人身上的费用,可想其经费投入有多么巨大。
即便在大战结束之后,与量子技术有关的投入仍然没有减少,至少没有像其他战时科学项目一样迅速减少。
千千后后上千万亿元的投入,绝对没有白花。
战时的一百多万亿元,只是打下了基础,为量子理论在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进行推广与应用打下了基础。这就好比晶体管技术为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在整个人类世界中的推广打下了基础一样。
这个时候,宫雪铭做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就是将这些技术全部联系起来。
大战结束之后,量子理论除了在通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之外,已经在计算机领域得到了开发,而且展现出了惊人的发展空间。
虽然大战结束后不久,一些有着科学背景的全体代表就意识到了量子计算机有可能带来的巨大危害,以立法的方式禁止开发具备高级智能的人工系统,也就是不准科学家赋予计算机高级人工智能。但是这些法律并没有阻止量子技术在计算机领域的全面应用,实际上任何法律都不可能阻止科学技术的前进步伐。
仅仅十年,既在2073年左右,量子计算机就成为了人类社会的唯一计算机。
这也很容易理解。不管是电子计算机还是神经网络计算机,实际上都是基于电磁技术的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发展到极限的时候,通信延迟已经成为限制计算机速度的关键技术,而神经网络计算机只是用更多的微处理器来解决运算频率不足的问题,发展到极限,电磁通信延迟仍然是最大的瓶颈。量子计算机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即其基础是量子通信,而不是电磁通信,所以不受电磁通信延迟影响。从理论上讲,量子通信没有延迟,也就不会对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产生任何影响。频率不受限制,再加上在神经网络计算机技术上积累下来的联合应用技术,量子计算机很快就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提高了一万倍!
量变,必将引起质变。
当计算机能够在一眨眼的功夫完成全球150亿人在地球有可能存在的100亿年中都无法完成的计算工作的时候,计算机的能力就不在人之下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宫雪铭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即利用“信息重建”。
当然,这不是针对0和1这样的数字信息,也不是针对计算机,而是针对发明与使用计算机的人。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把一个人与存在相关的所有信息都用0与1来编写,也就是用一段数字信息来代表某个人。如果这个数字信息最终能够还原,并且误差在人体自身的控制与容忍范围之内的话,就能实现人体的跨空间转移。
毫无疑问,这一步真要迈出去的话,那绝对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
用后世的评论来说,这是人向神迈进的第一步!
可以说,这才是宫雪铭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黎志强加入了宫雪铭的科研团队,并且很快就成为宫雪铭的关门弟子,而且是宫雪铭在“信息重建”技术理论上的得大成者。
大约在2075年左右,宫雪铭的理论研究得到政府秘密支持。
仅仅5年之后,宫雪铭就开始用生物做实验。
最初只是蓝藻这样的单细胞生物,而且不太成功。不管怎么说,人不是上帝,也就不可能像上帝创造世界那样去把生命变成信息。直到2081年,量子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在2073年的基础之上由提高了上万倍,加上量子阵列通信技术成功应用,“信息重建”实验才取得重大突破,并且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