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释致知。
右申一贯之道
尧典之克明俊德。大学之yù明明德。即一也。明俊德以及九族百姓万邦。黎民明明德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一以贯之也。一即本也。故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由本达末。原始及终。一贯之义也。忠。一也。以忠行恕即一以贯之也。以忠行恕即中庸大学所陈是也。
系下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虞注云。一谓干元。万物之动各资天一阳气以生。故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又曰。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刘熙曰。虑。旅也。旅。众也。一致百虑。虑及众物以一定之也。天下何思何虑。韩伯注云。夫少则得。多则惑。涂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多原于一。故曰然。非与。一以贯多。故曰非。曰。非也。蒙上非与。予一以贯之。何晏曰。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孝经。仲尼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殷仲文注云。孝经疏。穷理之至以一管众为要。
荀子不苟曰。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是何耶。是cāo术然也。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是以君子有矩之道。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百王谓尧舜禹汤。后王谓文武。端。玄端。朝服也。推礼义之统。统。本。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cāo弥约约。要。而事弥大。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大学矩义疏。故君子不下室堂堂。明堂。而海内之情举。积此者则cāo术然也。
非相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儒效曰。道出乎一。曷谓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浃洽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圣人。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
又曰。以浅持博。以古持今。注云。当作以今持古。以一持万云云。是大儒者也。
庄子天地曰。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郭注云。一无为而理都举。记。书名也。云老子所作。案。此论一贯与宋儒同。与孔子异。道家以一为终。故庄子曰得其一而万事毕。圣人以一为始。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此儒与道之别也。
后汉书范升传。升奏曰。孔子曰。博学约之。弗叛矣夫。夫学而不约必叛道也。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可谓知教。颜渊可谓善学矣。老子曰。学道日损。损犹约也。又曰。学无忧。末学也。
又曰。天下之事所以异者以不一本也。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也。又曰。正其本。万事理。五经之本。自孔子始。
说文士字下云。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案。一。道也。一以贯之。故推十得合一也。
法言。吾子曰。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寡闻则无约也。寡见则无卓也。此论语义疏。即颜子之一贯也。
春秋繁露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淮南真曰。夫道有经纪条贯得一之道。连千枝万叶。高诱注云。一者道之本也。得其根本。故能连千枝万叶。以少正多也。
子
易上经曰。干初九潜龙勿用。马融曰。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