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百倍;绝伪弃虑,民复孝德。)

    请读者注意:老子这里讲的全部都是整体的‘民’,是一个集体,也就是人类社会,而不是个体的人!这说明本身老子讨论的是世界观和社会观的关系。

    这时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出道家与儒家最基本的区别。

    道家信奉社会观服从世界观。

    儒家信奉人生观服从社会观。

    黄老道家信奉社会观服从自然,即人类社会服从自然规律,这个自然规律是什么?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就是自然科学。不管是建造一条小船还是建造核电站,不遵循客观条件,凭着美好的愿望是要出人命的。乌托邦式的违反自然规律的事不能做。

    老子认为社会应服从自然规律,因此否定社会规律。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这里老子否认的不是仁义,而是不认同社会规律。

    把老子的说法解的俗一点,就是讲:这人若不按自然规律办,就只能用“德”来保护自己;这人若是还没有道德,就只能搞人际关系(仁);连仁心都缺失了,就只能靠拜把子(义);不仁又不义,那就得在神明前发个誓了(信)。

    以此反推,你只要是个有德的好人,做事前不用满脑子仁啊,义啊,很自然的就会做好事。服从德,自然有仁义,服从道自然有德。

    在理想状态下,只要按客观的自然规律办事,就可以把社会治理好,可是这个物理实验室中的“理想状态”不存在。社会有自己的规律。

    而儒学信奉个人服从社会规律,儒家总结的社会规律就是儒学的仁义。人必须向社会妥协,我们的父母都有老了,没用的一天,我们也不能因此把他抛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世界的客观规律,却不是社会规律。

    服从自然规律是人类的共性;服从社会规律是人类的个性。

    道与儒,分开看则互抵,并排看则互补。因此中国文化是儒道相溶的,在社会道德“确切”的时代是外儒内道;在社会道德不确切的时代是外道内儒。(今天我国社会正从小农社会转向商业社会,社会道德的细节在变化,文化趋向外道内儒)。

    人本就因该适应自然而又尊重道德。玄学家跳出儒道之外,提炼出“笃道尊儒”,别开生面。

    西方的个人主义是主流,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因此在西方老子比孔子吃香。

    《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约翰高

    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黑格尔

    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德国总理施罗德

    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威尔·杜兰

    玄学家对于《老子》并不是完全接受的。他们更多的是接受老子的自然规律之说,不再用“道”的眼光去探索社会,而是以道的眼光去探索人性。用现在人的话讲,就是探索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服从和利用。

    因此我们发现,玄学大家偶尔会对老子有一些微词。玄学家不认同老子的最终的政治结论:小国寡民思想。王弼认为,小国寡民是舍本求末。

    即使在玄学最昌盛时期,老子的地位也没有孔子高,玄学家们还是称孔子为圣人。在必须要把孔子拉进玄学圈时,甚至批评老子对道是一知半解,所以才嚷嚷个不停。(这是一个著名的典故,他代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在以后我们遇到的时候再细讲这个典故。)

    2庄子

    到了魏晋时期,玄学家不仅崇尚老子,更崇尚庄子。玄学家把庄子提拔到仅次于孔子的“亚圣”的位置,而玄学家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