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庾亮这样做,难道是想尽收陶侃势力,这人野心真大。”

    王导接过奏表,仔细看后,淡淡的对王恬说:“一切照办吧。”

    王恬大惊:“那这样,庾亮岂不成为第二个陶侃?”

    王导说道:“现在主要的危险是陶氏家族,陶侃死后,搞不好西藩会大乱。到时兵戎相见,即使国家赢了,也会元气大伤。如何妥善的接受陶侃势力,是今天的主要矛盾,现在情况下,只有庾亮名正言顺,也有实力接受荆州。”

    王恬说道:“那江州呢?江州可不能让庾亮接手。荆c扬之间,谁占有江州,谁压对方一头!不行我亲自去做江州刺史。”

    “首先!”,王导伸出食指严肃说道:“首先,全力支持庾亮安抚西藩,此事事关国脉兴衰,你决不可捣蛋!”

    王恬不敢再辩:“谨遵父命。”

    王导脸色缓和了很多:“就算陶侃亲手将江州刺史的大印交给庾亮,庾亮就能坐上刺史职位吗?这事还得容朝廷从长计议。”

    王恬终于明白了,姜还是老的辣。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的印件传入武昌,奄奄一息的陶侃叹道:“普天之下,老夫只看到庾亮这一个君子!将陶氏托付给他,我也安心了。”

    公元334年7月,77岁的陶侃病逝。一来陶侃自己活得岁数大,兄弟们都已去世,而长子又在几年前死在战场上;二来世子陶夏岁数不过三十出头,做太守或许还说得过去,做荆江这样的大州刺史是很难服众的。陶侃也知道无法将荆州传与子弟,于是临死前在殷羡的劝说下,由殷羡将八州刺史的兵符c印件全部上交给庾亮,并向朝廷推荐庾亮代管荆江二州。还命王愆期代为统领整个江州部队,等待庾亮接收。他没有让自己的儿子来统领。

    陶侃没有将军队交给几个儿子,表现出了愿意听从朝廷安排的决心。

    46岁的庾亮接到八州刺史的兵符令箭,兴奋!可高兴之余却又不知该如何是好,只好再次问津于范汪。

    范汪说道:“在下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对于荆江二州,您应分别对待。我的计谋核心就是八个字:安抚荆州,掌控江州。”

    庾亮满腹经纶,却并没有什么战略才华,于是赶紧请汪范说明。

    汪范说道:“荆州的将领清一色陶氏子侄,应以安抚为主,让其子侄分别带领部队,各守一郡。分散他们的军事实力,防止他们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

    “对于江州,却必须做到控制江州,没有江州给荆州造成的军事压力,荆州的陶氏子弟是不会乖乖臣服的。”

    庾亮醒悟:“一面安抚荆州陶氏,一面控制江州,对陶氏来说是恩威并举。好计谋,可是如何控制江州?”

    “仍然是恩威并济,”范汪说道:“由于我军主力部队紧邻江州,派大将毛宝移防黄冈,对武昌造成压力。之后,您再亲自移镇武昌,接收王愆期代领的江州主力部队。”

    “江州主要有三支部队,王愆期c邓岳和周抚。王愆期原本就心属大将军,您可以请他来做您的安西将军司马(此一职务是庾亮的军事参谋长,其地位已经超越太守)。”

    汪范接着说:“而周抚是陶氏姻亲,邓岳为陶氏故吏,必须把他们支走,换上我们的人。不过要下大本钱,只有给他们好处,让他们高高兴兴的走。”

    庾亮不住的点头。

    汪范:“在下认为升武昌太守邓岳为广州刺史,让其远离江州;南昌太守周抚升为益州刺史,让他去巴东监控蜀国。这样将军的嫡系部队便可轻松控制江州。”

    庾亮大喜:“就照你的意思办!”

    一切说好,按汪范的谋略办。汪范该走了却没有动一步。

    “还有什么不妥?”庾亮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