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源村现存宋、元、明、清四朝不同风格的古建筑395幢,1072间,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大多是坐北朝南,阳光充足。尚有堂楼、厅、阁、院、庙等,面积之大,为国内所罕见。这些古建筑中,到处可见龙的形象。
(3)按《内经图》规划的郭洞村
浙江武义县郭洞村因其“山环如廓,幽深如洞”,故名郭洞。
据《武义县志》记载,郭洞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从何氏家谱中查知,郭洞村的发达在元朝。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武义后生何寿之进山看望居住在郭洞的外婆,但见此地翠嶂千重,古木参天,碧溪双注,奇峰叠现,顿生迁居之意。后征得任广东按察司副使的祖父、和在朝做参军的外公及父母的同意,至郭洞筑宅置产。此后640余年,何氏子孙延绵不断,成为香火鼎盛的望族名门,形成了今天以何姓为主的总体格局。
据有关文献介绍,郭洞是按《内经图》设计布局的,郭洞分郭上、郭下两个行政村。郭洞的地形独特,三面环山,有两条溪水在这里汇聚,北面留一块空地,远处又是左右青山相拥,正应了“狮象把门”之说。又溪汇合后沿西山环村而流,回龙桥跨溪而建,把这块宝地的风水包裹得严严实实。千里外的石苍岭,北山上的塔和这座回龙桥几成一条直线,可见古人看风水造形势的一番苦心。桥边上的龙山上长满了树龄达六七百年的高大树木,还有许多难得一见的珍贵树种,属典型的古生态林。
郭洞村纳民居多为为明清时的建筑,保存完好,古朴精美。全村道路纵横有序,均以卵石铺地,晴雨皆宜。全村近两千口人,至今大多仍住青黑瓦的古建筑中。古朴大度的明代廊柱,精雕细刻的清代牛腿,受西洋风格影响的民国门窗,比比皆是。大片的古民居,虽然鲜有豪门深院,但村宅之完整,保存之完好,可以说是一部明代直至民国的建筑编年史。
(4)王家大院
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包括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总面积34650平方米。
王家大院是静升王氏家庭耗费半个世纪(公元1762—1811年)修建而成的豪华住宅,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共有院落54幢,房屋1083间。王家本为太原人,来灵石后落脚汾河沟营村。元皇庆年间(公元1312年),有位叫王石的年轻人迁至静升,即是静升王氏始祖。这王石以卖豆腐为生,为人忠厚,渐有积蓄。至千三世时其后代已是静升首户。个四世的王谦受、王谦和等五兄弟脑筋灵活,经商贩卖盐粮绸缎、杂货骡马。以后贸易由晋至蒙,行商坐贾,通过为官家购粮草又打通了黑白两道,官商联手一发不可收拾。康熙年间为静升王氏鼎盛时代,王家人通过科举、捐保、因袭等途径获五品至二品官员12人,授、封、赠各种大夫达42人之多,获康熙御赐龙头拐杖,乾隆赐黄马褂、银牌等。然王氏家庭自清朝道光年后逐渐衰落,不少族人弃商从官,贪图享乐,玩物丧志,甚至吸食鸦片变卖家产。祖上数代修建的万余平方米豪宅高家崖堡,仅以946两纹银售出;四家为了糊口将当年奉旨修建的大型石雕孝义坊和孝义祠,以区区2000吊铜钱卖出,一家仅得500吊钱。曾经轰轰烈烈的王氏家庭,600余年积累的庞大祖业很快付诸东流。
王家大院的选址十分科学。占据静升镇惟一居高临下的北山坡,一刚背阴抱阳;二则无水患、缺水之虞,坡间有一条南北向天然排水沟;三则宅后一派自然风光:夏日层峦叠翠,冬日素裹银装,凭高望远,镇中万物尽收眼底。两处大院信沟为界,西片称西堡院,叫红门堡;东片称东堡院,叫高家崖,两片之间跨沟有石桥相连,院后山坡最高处为王家祖坟。王家大院东堡院,即高家崖建筑群,建于嘉庆初年至嘉庆十六年间,全封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