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以小见大 【实例】
今天到校图书馆借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是郑金洲老师写的《教师如何做研究》。w先看一下目录,就被吸引了,这些内容正是平常所思所想。导论走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第一章——改进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向。第二章——行动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第三章——从实际中来:研究问题 的确定。第四章——从计划到反思)研究的基本程序。……
再翻开其内容,里面引用了好多与众多一线教师生活较贴近的案例,似曾相识。其中几个观点的陈述,给了笔者一些新课程的启发。
【反思】
1.教案变学案。
教学再也不是追求教案的设计,按照预设的环节,行云流水地教学。新课程要求教案要改为学案,或教学案一本化,虽一字之差,却体现了理念之别,教案是以师为中心,学案是以生为中心。教案的核心是教师如何地讲,学案的核心是学生如何地学。要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学生掌握多少才是有效课堂衡量的标准。笔者喜欢学案,学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案真正体现了谁是学习的主人。在实施新课程中,谁首先变革了教案,就握有成功的钥匙。静观周边的教师,有哪位教师在上课时按照教案,一成不变一字不漏地讲,那肯定是刚毕业的教师。一个教师心中只有教案,没有学生,职业生涯的顶峰最多是经师。而心中90%装有学生,10%装有教材,则有可能是人师,名师,大师。
2.“秧田式”课桌摆放方式不见了。
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全员参与,一个也不能少,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将过去“秧田式”的课桌摆放样式改为“马蹄形”或“圆形”等。传统的课桌摆放方式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利于学生全体参加,无法引起情感共鸣。 若稍微改动一下,则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有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就有机会表达,交流感情和心得,就不愿意让教师多讲,学习也不再是苦闷枯燥的事了。学生将会有一个更加快乐的童年,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无限开发,中国的诺贝尔奖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在短期内很难实施小班化教学。课桌摆放方式 的改变,可能仅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能得以实现,但可以先在多媒体功能教室实施改变,以点带面,随着班级的缩小化、师生比例的提高,渐渐地“燎原”。
3.讲台靠边移。
我们欣喜地发现,有些教室里的讲台移到了教室的边上,不再是一堵高墙似的矗立在学生的面前。讲台移了以后,好像填平了师生之间原有的鸿沟。教室的空间增加了,教师出人学生座位之间更方便自如了。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 活动也多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讲的时间少了,与同学一起讨论、个 别辅导的时间多了,晚自习在学生身边批改作业的机会多了。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变化:(1)有利于师生互动,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2)迫使教师在课堂上少讲一些,把更多的时间和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增多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3)教师的角色也在逐渐进行调整,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认真分析产生积极影响的心理作用有)讲台靠边移后,教师站在学生面前少了一种依靠,没有了高高在上的心理,部分教师为了避免众目睽睽的尴尬, 会尽量缩短站在学生面前滔滔不绝地讲授的时间,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把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权留给学生”为了缓和“高处不胜寒”的孤独理,寻找已、心态平衡,教师就会无意识地走到学生中间。由于教师进人学生的“圈子”,没有了居高临下的权威,教师和学生都减轻了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