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讨逆檄文一经上报朱元璋便被发往全国各地布告粘贴,在民众中引起了极为强烈的反响,一方面是蒙元政府的极度愤怒与恐慌,一方面是有才之士的蜂拥而至,无数才子兵家都来到国都应天参加各种选拔考试,为这个新朝廷效力,一时间民声沸腾,热闹非凡。

    而在这段准备北伐的时间里,与外界的喧嚣不同,王闲则是在平静与悠闲中度过。

    朱元璋不准备让与他关系亲近的人参政议政的打算是很明显的,开国大典上分封了四个王,正是王闲和朱元璋的三个义子,朱文正的情况算是最好的,不用搬家,还做原来的事情,领十五万军队镇守濠州,而濠州也正好作为朱文正的封地。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朱文正的军事才华还没有被挖掘殆尽,换句话说,朱文正还有利用价值,明朝是历史上少有的自南向北统一全国,以前收拾陈友谅,统一南方的时候,濠州是大后方,现在该北伐了,濠州作为朱元璋势力在江北唯一的根据地,一下子就成了最前线,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朱文正的悲剧也由此开始,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决定,让徐达c常遇春和朱文正领兵北伐,姚盛负责粮草接济,这里的接济,不是指筹备,而是运输和调配,粮草在江南早已被筹措好,姚盛负责将筹措好的粮草运输到战争前线。

    朱元璋麾下最强之盾是一个双核体系,现在这个完美的双核体系被朱元璋自己亲手打破了,很大程度上是局势使然,现在的大后方——江南已经完全的没有后顾之忧了,朱元璋不需要最强之盾,他需要的是锋锐的长矛。

    可朱文正是一块天生的盾牌,那么就用你的盾牌去砸碎敌人的身体,去撞开敌人的城门吧,或者,也撞碎你自己的身体。姚盛的才华被掩映在朱文正的光辉之下,朱元璋并不认为姚盛具有和朱文正同样的军事天才,所以他没有被派到前线,也因此躲过一劫。

    锦衣卫统领换成了吴桢,朱元璋封其为海国公,副统领吴良是吴桢的弟弟,这两人在锦衣卫成立之初就是作为李文忠的得力助手存在,现在接手锦衣卫,轻车熟路,倒不是李文忠做的不好,仅仅是因为朱元璋不希望继续由他来做,去你的封地镇江享福去吧,不要再参与政事了,朕手下的能人很多,就不需要你继续效力了。

    军械司首领沐英同样面临被卸职的命运,军械司的一整套流程已经很成熟了,自成体系,自动运转,所以也就不需要沐英了,卸职还不够,你掌握着核心科技,最好走远一点,免得泄露机密可就不好了,依朕看,云南是个不错的地方,世世代代都做云南王吧,永远别回来了。

    王闲真的成闲王了,连军医统领的职位也是被解除了,王闲在任时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的军医,这些人足以满足帝队的需求,而且他们更加听话,更加好用,更加像一台机器,军队里没那么多疑难杂症,治得了就治,治不了大不了就是个死,医术太高其实也没什么用。

    朱元璋已经为王闲在徽州建造了规模庞大c极度奢华的闲王府和神兵府,这是他对王闲的报答,也是给王闲的交代,舒舒服服的住着去吧,国家大事什么的,你就别管了,让朕自己来,其实朕现在一点儿也不比你差了。

    王闲看透了这一点,心里很高兴,这正是他想要看到的局面,做个闲云野鹤,远离朝政,也挺好,朱文正临出征前的那天晚上,特意约了李文忠和沐英到神兵府痛饮了一番,神兵府里有她们尊敬的七哥,还有教他们本事的师傅,真的是舍不得啊,可是有什么办法呢,皇命难违。

    送走了朱文正,送走了李文忠,送走了沐英,王闲最后一个上路,朱元璋亲自来送:“七哥,这么些年,南征北讨,辛苦你了,徽州是个好地方,你去那养老吧,治理国家的事儿,交给我来,耿炳文的十万大军就驻扎在徽州,为你保境安民,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