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看的朋友可以对文笔构思什么的给点评价和建议。
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可以说给我。
多给意见啊
第一章搭桥借寿
我出生在山西最南面的一个挺小挺破挺边远的乡下,那个地方叫“横河镇”,之所以叫这么个名,是因为这地方有条纵流全镇的河,叫做“横河”。至于“横河”这名是这么来的,我小时候问过村里的赖汉,那货和我说因为这条河是横着流到黄河的,所以叫“横河”,这么多年来我还一直信以为真。
“横河”是母亲黄河的一条支流,位于陕c晋c豫三省交界处,被“王屋”“太行”“中条”三座峦峦大山夹在中间,就像被三个紧紧的夹着,里面生活着“幸福“的我们。
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秀丽,水源充沛,百草茂密其实上面的那几个优美的形容词,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贫穷”的代名词,穷的那叫个冒泡啊,用我爷爷的话说就是,穷的连扣出来的鼻屎都舍不得扔。
整个镇甚至整个县城(或者可以说整个山西)都处于大山之中,为数不多的田地,只适合种植小麦c玉米等几种有限的作物,再加上这里严重的自然灾害,高兴也发个大水,不高兴也发个大水,每年的收成也好不到那去,大家可也想象,连种地都没好收成的地方,生活会有多么的艰难,就像歌里唱的:“吊地方那个吊风光吊地方那个吊风光遍地没庄稼到处是牛粪恩嗨到处是牛粪!”
俗话说的好,“牛粪虽好,可不能当饭吃哦!”在那个时候甚至直至现在,村里的青壮年几乎都在外地拼杀,留在村里的都是一些老汉和屁孩,当在外拼杀有所成绩的话,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选择举家离开这里,就算在外头被拼杀的“片甲不留”,也没有人愿意呆在这群山环抱,交通不便的鬼地方。我家也不例外,我从小就是爷爷奶奶养大的,父母一直在外面挖煤赚钱,在我念初中的时候,也举家迁移到了另外的乡镇。
当时的那个年代,村里虽然有几台电视机,可是却收不住几个台,我至今还记得,作为一个山西人,我家电视却只能收住一个满是雪花和杂音的河南卫视,这事我至今想起来都很受伤。当时除了满地疯跑,唯一爱好可能就是看书了,我最爱看看的一本就是千古神书一一一《十万个为什么》,那是我远嫁在福建的大姨回家带给我的,拼音版。这书看了没一半,我就感觉自己是诸葛卧龙再世,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事,这书里有一句话至今任然记得很清楚。
“世界上没有科学解释不了的事,虽然有些谜团没有解开,但在以后科学发达的时候,一定有解开的一天。”
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科学”两个字,在当时看来科学就是最牛逼的东西,所以在我那幼小的心灵中,早早的就有了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当科学家,虽然我也不知科学家是干什么吃的。
当别的小孩还以为打雷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眼睛长在耳朵前面的时候,我就已经会给他们喷fu一宇航员登月什么的,愣是把他们喷的一愣一愣的。虽然咱从小体格就很单薄,是又矮又搓,可是天生就是一浑人,一点亏都不吃,跟同龄的孩子干起架来一点也不含糊,不是拍板砖就是亮刀子,也不知道是和谁学的,和我爷爷我爸那老实巴交的性子是一点也不像,所以我得一外号“浑屁”,叫着叫着这就成了我的小名。直到现在一想起着事我都是后悔莫及,忍不住仰天长叹:“早知道如此,老子当初就低调点!"
言归正传,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初期,那年我的小还只有两公分长,映像中那是一个很炎热的夏天,天就热的像焖了一口锅,大概是阳历六月份中旬,已经快到了收麦子的季节。
我爷爷参加过解放战争,身体一向很硬朗,在一天晚上突然剧烈的咳嗽了起来,吐了一口鲜红的血就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