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推脱道:“众爱卿的一番美意实在是令人欣慰,然而大业未成,南明仍占有大片国土,若是此时称帝,恐怕天下百姓会误以为孤趁人之危,谋朝篡位……”
大臣希福再奏道:“大汗这话不妥,大明之摇摇欲坠是他朱姓子孙不争气,怎能怨的他人?再说大汗受命于天,此番受尊称帝实乃顺应天意之举。各贝勒当同立誓言,作出保证,修身慎行克尽臣道,大汗受尊号,自是群臣百姓拥戴……”
这番话可以说是讲到了皇太极的心坎里了,他就是担心三大贝勒是否真心实意拥护,才故意推脱的。口中却说:“贝勒大臣们的忠心,孤从没怀疑过,上尊号之事,孤以为时机尚未成熟,尚需待以时日……”
见天聪汗如此坚持己见,满汉大臣们则不好再深劝,也就全都不作声了,朝会也就悄然而散。
但是,为天聪汗劝进的活动并未停止,因为这是同每个人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试想,在皇帝手下为臣,与在汗王驾下为臣,其地位能同日而语吗而且人人心中明白,天聪汗并不是真心反对称帝,而是在选择时机。因此,聪明的大臣自然不肯放过这表露忠心的机会,其中汉族大臣范文程是最为活跃的。
范文程将汉臣鲍承先、宁完我、罗锦绣、梁正大、齐国儒、杨方兴等召集在一处,说得大家意见一致,然后由范文程带领,进宫面见太宗,共同劝进:“大汗,当随天意行事。玉玺既得,各处臣服,人心归顺,受尊号,定国政,正合天意,望汗王莫寒天下臣民之心。”
皇太极心中对范文程赞赏,看来这位近臣颇为了解自己的心思。他脸上不露声色:“众卿美意孤心甚慰,然大业远未成就,不宜操之过急。”
汉臣的劝进告一段落后,满臣的劝进又掀高潮。最为聪明的萨哈廉将诸贝勒召集到一起:“不知各位贝勒对大汗上尊号一事,心中是怎样想的。若内心所愿,我们各立誓词,以劝汗王早下决心。”
大贝勒代善最怕在这一点上引起误会,率先表态:“立誓劝进,早当如此,本贝勒就在此拟写誓言,即去面汗敦请。”阿巴泰、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岳托、豪格等无不响应,大家写好誓词,同去宫中面圣。
皇太极感到时机已经成熟,便不再固辞,而是满面春风允许道:“尔诸贝勒大臣,以孤安内攘外二业渐成,宜受尊号,近来合辞劝进再三,孤恐上无以当天心,下无以孚民志,故一直未允。今若再拂尔等众意,必失信于天民,惟有勉从群议而已。”
众人听太宗应允,都欢呼以对。
当下,由范文程为天聪汗选定吉日,下月十一日为上好日期,可行登基大典。“后金、女真皆为旧称,难以凸现新国威仪,故俱不可用。”皇太极心中已有个谱了,“孤既受尊号,当益加乾惕,忧国勤民。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廓清天宇,扫清大明残余,为此国号即称‘清’如何”天聪汗一言既出,谁能反对,大家一致称赞,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出世了……
天聪六年(1632)四月八日起,皇太极开始斋戒,整整三天直到十一日,晨光熹微,皇太极穿戴一新,跨上骏马,在百官的簇拥下,缓缓出了德胜门。门外两里路的平坦草地上,早已筑好一座天坛。时值早春,小草都拱出了地皮,满目娇嫩的鲜绿。青砖天坛高有丈二,上面黄土覆盖,四面设有台阶。坛正中业已摆好香案,黄绫缎苫罩,其上置放香炉,炉前为天帝神位。诸贝勒和文武百官分列天坛的东西两侧,东侧以大贝勒代善为首,以下依次为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岳托、豪格、阿巴泰、阿济格、杜度等诸兄弟子侄。接着是额驸杨古力、固山额真谭泰、宗室拜尹图、叶克舒、叶臣、阿山、伊尔登、达尔汉等,往下是蒙古八固山额真、六部大臣等。西侧以范文程为首,以下为都元帅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