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的不是自己的牌子,第一年出口1000 台。后
来,海尔拒绝这家公司提价的诱惑,坚决不再给别人贴牌,坚持打自己的品牌,但美国又不断设置贸易壁
垒和技术壁垒,对海尔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很不利。于是,海尔来了一个“先难后易”做法——到美国建
厂,实现海尔的本土化——品牌出口。
很多报纸对海尔在美国设厂议论纷纷,认为风险太大了。最初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提醒张瑞敏》,大
意是放弃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而到劳动力、设备等昂贵非常的美国设厂太吃亏。海尔仍然坚持这个构想,因
为虽然到美国设厂有风险,但是不到美国设厂风险更大。海尔认为,到美国设厂的风险是海尔创造世界名
牌过程当中所必经的风险,是寻求生存和发展机会当中的风险,经历了这个挑战自我的风险,海尔就通过
了新的磨炼和考验,变得更加成熟;但是不到美国设厂的风险是一种必死无疑的风险,意味着企业不可能
走出去,永远不可能走出去,永远不可能长大。
所以,虽然海尔到国外设厂的道路会更加艰难,但是“找到了路就不怕路远”,海尔必须创出自己的
国际品牌,长久以来,低廉人力资源等构成的成本优势让中国企业在本地竞争,甚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都
得益不少。然而在WTO 框架下,当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国际化成为必须而非选择的时候,这
种优势受到的挑战将会越来越大。长远来看,低成本只能是一种过渡,而非永久xìng核心竞争力。外企来到
中国设厂,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与国企一致,再加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肯定会远远超过国企。所以,如
果中国企业如果不是为创世界名牌,不管是走出去还是不走出去,都是没有意义的。
“海尔的每一次战略调整都是对机遇的把握,这次也不例外。”据负责海尔海内外市场的副总裁周云
杰回忆,1998 年之前,正是复关谈判的关键时候,大量的海外品牌要进来,海尔冰箱当时已成为中国的第
一品牌,同时也锻炼出了一个优秀的团队,企业从外部和内部环境上来讲都需要扩张。海尔适时提出了多
元化战略。1998 年后,国外的品牌全部都在中国设厂,国内外已经一体化。当时张瑞敏指出:“我们如果
不走出去的话,就被动了。在国内市场成为第一了,再增长的空间受到限制,需要走出去拼杀。”
在最初的阶段,海尔考虑到当时的实力有限,又没有国外经营管理的经验,直接到国外办厂风险太大,
于是在1995 年成立香港贸易公司,利用香港这个“世界最自由地区”的优势,为自己到国外生产做准备,
经历了一个海外办厂的过渡阶段。
在海尔打进海外市场的过程中,进入美国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据张瑞敏介绍,海尔有三个目标。第
一是通过生产当地化,避开美国对华的进口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第二是积累成为全球xìng企业的经验。第三
是提高研究开发水平。总而言之,如果进入美国市场能够获得成功,海尔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企业。
1999 年4 月30 日,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生产基地奠基。2000 年3 月,第一台美国制造的海尔
冰箱下线。2001年4月,当地一条以海尔公司命名的大道“Haier Blvd.”诞生了。现在,海尔在洛杉矶
设有研发中心,纽约设有贸易公司。南卡罗来纳州的生产基地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