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朱明复发现那时的明孝陵真是那叫宏伟壮丽,那个气势如虹,那个庄严肃穆,真是像朱元璋的事业和人生那么牛叉!
此时的朱明复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心态,他在一大群人的簇拥下,穿着华丽的龙袍面对这这位祖先皇帝时,也不禁豪情万丈,感概万千:“当年你朱元璋从一个和尚到大明的皇帝,其间经历了多少患难和苦痛,和你相比,目前我这点危机又算得了什么呢?今天绝不会是我最后一次来这里的”。
悲壮的朱明复还澎湃得写了一首诗献给大明开国君主洪武皇帝,并请求这位极其威猛的祖先保佑自己活下来,然后活很久,然后活的又久又滋润。
朱明复的歪诗是这样的:
赞太祖皇帝 作者:(明,如果穿越者也算的话)朱明复
释氏门中修心性,行乞路上数山河。
吴钩扫过阴山北,帝王起自贫下农。
朱明复相信这首诗虽然不和韵律,但朱元璋皇帝肯定会喜欢的,因为朱元璋的诗也是和朱明复一样是自学成才,无师自通的。
朱元璋的诗是这样的:
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朱明复一直觉得自己的诗词完全继承了朱元璋的血脉,属于真传,都是粗粝中见气魄,白话中藏抱负。
这次谒陵后,朱明复心上似乎慢慢在滋长活下来的信心,他自己也觉得奇怪,难道是朱元璋在暗中保佑自己,还是自己写的歪诗确实拍到了点子上。
谈判那天,天气很好,晴空万里,谈判在郊外一个大营帐中进行,营帐内是各方的精锐卫士各五十人。
建文帝一方谈判代表有,朱明复版建文帝,方孝孺,礼部侍郎黄观。
朱棣一方谈判代表有,朱棣,姚广孝。
哎,人不多吗?是的,谈判很机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双方心里都把这当做一场戏,相比之下还是朱棣诚意要多一点点,因为戏很假,但演员是主角亲自演的,不像建文帝那样耍大腕,碰到有难度的剧情就用替身。
朱明复和朱棣盯着对方看了十秒钟,朱棣二十一岁就去北京发展了(不是北漂,是正式公务员,叫燕王),那时朱允炆只有四岁,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朱棣回来探亲(虽然带的队伍多了点),青年变成了中年,孩童变成了青年。相隔这么多年见面可以说双方是既熟悉又陌生。
如果是普通人家叔侄别离后重逢,肯定会相拥而泣,但在最高权力面前,这种正常的人伦之情是很奢侈的东西,双方都在千方百计想消灭对方,当然这是内心,表面上还是要装出另一幅样子的。
朱棣很痛心疾首地表示,因为皇上受奸人蒙蔽,所以我只好起兵自保,除外并无它意,只要皇上处置奸臣,废除削藩,我一定在拜谒了老爹的坟墓后,立即退兵。
朱明复也很沉痛的表示,自己年纪太轻,很多政策确实没有仔细考虑清楚,导致被人误导,导致了这场误会,但我们毕竟还是亲戚,至于探亲嘛,燕王随时可以来谒陵,不过你的随从太多,最好先让他们回去,以免惊扰百姓,让人说闲话。
根据建文帝的指示,朱明复可以给朱棣开出的最高价格是:1,划江而治;2c齐泰c黄子澄二人罢官流放;3c如果燕王缺钱,建文帝可以借。
朱明复觉得建文帝总是把别人想得太仁慈了,想的太知足了,不知道整天在刀尖上混的人,有一种习惯逻辑,要么你死,要么我活,没有模糊地带,就这么简单。
几经拉扯,朱明复把建文帝的最高价码抛了出去,结果不出朱明复所料,朱棣表示自己并无瓜分江山之意。
他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