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奋读书的方式转化这种困扰,而有些人就会渴望冲破内在的藩篱寻找情感上的依托。那么,对于后者来说,找到一个与自己兴趣相投或能保护自己的同性朋友就非常重要。大部分人在这个阶段交往的好朋友都会成为一生的好友,而有些人却由于种种机缘,将这种友谊走进了极端的方向,即发展为类似同性恋的关系。
一旦人们度过了这段特殊的时期,变得更加成熟和独立,对自己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就会逐渐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如果异性恋者阶段性地进入了同性爱关系,那么,在某个成熟的时机,其生物本能也会帮助她做出自己的选择,上文中的小绿就是例子。
有同性性行为,并不代表就是同性恋者。有些一生都没有同性性行为的人,却可能是不折不扣的同性恋者。一般来说,有同性性行为的不外乎如下几种人:
同性恋者。他生来就只对同性感兴趣,其情感和性欲都只指向同性。
对同性性行为感到好奇的异性恋者。随着性价值观的多元化,人们越发同意“性和生殖可以分开”这个观点,作为娱乐的性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既然是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性,那么当然也就无所谓同性性行为还是异性性行为了,只要能愉悦自己的,他们都乐意去尝试。那么,这类人虽然有同性性行为,但是却不能称之为同性恋者。
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时尚、追赶潮流的异性恋者。那些正处在青春期的年轻人深具叛逆精神,追求与众不同,更容易将明星或同伴中的优秀者作为偶像去崇拜,因而就容易在“同性恋好酷”或“那么帅的同性恋”心理的作用下,开始同性性行为。这当然也不能算是同性恋者。
是异性恋者,但是在特定或偶然环境中(军营、监狱等)与同性解决性需要。人们有着正常的生理需要,但是由于环境的限制却无法找到异性,就只好用同性作为替代——虽然这其中不乏真正的同性恋者。可是,这种由于环境所限而发生同性性行为的人,不能算是同性恋者。
是异性恋者,但是在异性恋中受到很大的伤害,自此决定只与同性建立关系。在异性恋关系中受到情感和心理的伤害,同时又不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的人,也可能就此遁入同性恋行列中。然而,这类人更多的是用同性恋关系来逃避自己内心的伤痛,并不是从异性恋者变成了同性恋者。理论上来说,性取向是无法改变的。
双性恋者,既喜欢同性,又喜欢异性。在谈到性少数群体被歧视时,有人列了一个公式:异性恋者歧视同性恋者,同性恋者歧视双性恋者,双性恋者歧视变性人。人们对双性恋者最大的误解在于,他会同时与同性和异性都发生性关系。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一位真正负责任的双性恋者,也是会像异性恋和同性恋者一样,即使不能从一而终,也会建立连续的一对一的感情关系,而不是在同一时间内既有同性性关系,也有异性性关系。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那大概是某些进入异性婚姻的同性恋者为了给自己的婚外同性性行为找一个合理的借口,而做出的貌似“合理的”解释吧。
同性爱性工作者。有些人会为生活所迫而从事同性性工作者的职业,然而他们的行为仅仅是一种钱、性交易。很多的同性爱性工作者仅仅是职业使然,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
谈论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呢?同性恋者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呢?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来看看什么叫性取向。
性取向,又称性偏好或性指向,比较学术的解释是:一个人在情感、浪漫和性上,对一个或两个性别产生的某种形态的耐久性吸引。
在整个的解释里面并没有提及“性行为”,那意味着一个人的性取向可以和他的性行为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并且性取向和性行为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