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了一点。

    七月廿一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为艾中的文章,题为《一国两制,不容破坏》。我们事先并不知道这事,感到很突然。查问后知道文章是港澳办起草的。香港社会对这篇评论反应强烈。我感到文章有两处不妥,一是公开了少数人企图把香港变成公开或半公开fǎn gòng基地的内部分析,而且文章的措词,引导人们认为:在香港凡参加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人,都想把香港变成fǎn gòng基地,打击了一大片,广泛树敌,这不仅不合乎事实,而且极不策略。

    第二,几乎是公开点了李柱铭、司徒华的名字。我感到这样公开视二人为“敌”,非但不能孤立他们两人,且会提高他们的政治知名度,增加他们的政治资本;还造成以后无法接触这两个人,无法进行工作的局面。这两个人的立场,我们是早就知道的,做为今后政治斗争的对手,我们应该既有斗争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六四”以后,他们对中国形势估计错误,采用了过激的策略,当前,和他们斗争成为主要的一面,现在这样公开点名,实际上是不留余地了,也是过激,不策略的做法。

    我考虑先设法澄清第一个问题,须向香港社会做些解释的工作,设法冲淡一些《人民日报》文章所引起的激烈反应,把多数和极少数分开,澄清“fǎn gòng基地”与多数人是绝不相干的。我立即组织人写了一篇文章,重点阐述这一观点。写完后送北京,希望仍然在《人民日报》发表,结果李后传话来,只同意在《望》杂志上发表。当然,这篇文章的基本立场是维持《人民日报》那篇文章的,所以效果并不大。

    “六四”后,我与司徒华、李柱铭私下有过直接、间接接触,当时目的是为了留有以后恢复合作的余地。但北京是不知道的。他们不会赞同,并且事前可能会组织,事后可能“记账”,如不立即批评的话。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港支联“取缔”、“取消”的策略方针是错误的,是达不到目的的。这个错误策略,不仅“九七”之前无法达到,“九七”后也少有可能。如果届时采强硬措施“取缔”,不仅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要进一步付出政治上的代价,也会使特区政府处于极为困难的地位,损害港人对特区政府的信心。明智的做法是“容忍”,争取大多数,逐步改变他们对中国的态度,随着大陆本身的不断改革开放,时间日益接近“九七”,香港和内地关系的日渐密切,实现这一方针、策略是完全可能的。

    这一错误方针、策略的制定,我是参与并同意的,我有责任。

    第十五章 中英关系的新低潮

    --------------------------------------------------------------------------------

    77

    “六四”事件后,中国同整个西方世界关系恶化,中英关系也恶化了。中英之间不断发生冲突,中英关系又进入了低潮,结束了中英联合声明签订以后短暂的合作期。

    英国与整个西方世界共同对中国采取强硬的制裁政策,英国中断了与中国之间的外jiāo接触,也片面中断了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会议,中英之间关于香港问题的一切磋商,几乎完全停顿。英政府对社会群众的爱国运动,采取支持的策略,这样不仅可取得广大市民的好感,也可更加恶化中国的形象,削弱市民对中国的信心;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心,群众爱国运动的发展,会影响香港的治安,以致无法控制,引起中国的jiāo涉和干预。六四后,他们处理全市罢工、罢市、罢课的做法,是矛盾而高明的。

    港英政府对市民的爱国活动给予便利,例如开放跑马场让群众集会,这是开了以后从未有过的先例。另一方面,他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