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关系,而且香港的信息灵通,在香港及时了解台湾比内地便利。当时已经看到蒋家从大陆带去的力量,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发展台湾关系,要注重“新生代”,包括大陆去台的第二代,以及本地的新生势力。可以通过香港工作关系,来寻求突破,他们的亲戚朋友在台湾很多,通过经济、贸易、文化等关系来寻求政治上的突破。寻求某些事情上,在香港先沟通,如此发展,不排除将来的国共和谈,在香港先谈起来的可能xìng。

    我把这个设想向杨尚昆、赵紫阳当面讲了,他们两人都表赞同。杨尚昆主持的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两次请我去参加,并且同意我成立香港的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香港的对台工作,作为整个对台工作的前哨阵地。后来我联系到一些台湾的上层关系,杨尚昆、杨思德一再jiāo代我,要我单独同他们联系,不要告诉其他人。知道周南接任后,杨尚昆还jiāo代不要告诉周南。

    香港的对台领导小组,由我负责,我是组长,开始时副组长为李储文,李退休后,改由郑华接任,时间较长。佘孟孝调到香港后,副组长又换成佘孟孝。这个组织成立之初,设想的工作方针是开辟香港当地亲台势力的工作,然后寻求对台工作的突破,重点放在上层和新生代,另外就是调查研究台湾的最新情况,及时向中央反映,以便掌握时机,采取对策。

    我们对台高层关系的争取工作,有所进展,说起来多是一些商人、学者牵的线。例如香港有一家私人公司,负责人曾经是国家干部,我们给他不少支持,使其业务有所发展,他乘做台湾生意之便,进入台湾,同台湾一些人士建立了联系,接触到一些中层官员和某些已退休的高级官员与将领。

    一些做学问的人,也在进行政治活动,比如一位任教美国的华商教授,我到香港工作之前,他已经到了北京,见过邓小平。此人传话并非义务,通过香港我们的一个私人名义开的公司,帮助他研究经费。

    几年来,我直接、间接接触了台湾上层一些人物,或他们的“代表”,“主流”、“非主流”都有,但一般联系的多,按他们的说法,是为了“多一条将来可用之道”,能谈及实质问题的仅是个别的。为不影响台湾当前政局,具体情况待以后适当时候,再考虑是否追忆了。

    67

    香港的亲台人士,不论上层或基层,不少人在意识形态上是fǎn gòng的,其中绝大部分惧共,不赞同共产主义。

    根据这样的情况,我把周恩来提到“求大同,存小异”的统战方针,改了一个字,改成“求大同,存大异”,作为我们对在港的亲台人士进行工作的方针,也是我们对惧共的相当多的香港人进行工作的方针。

    这个方针,也是我们对邓小平爱国爱香港统一战线方针的补充。求大同的具体表现是,爱国爱港,认同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存大异”,可以不赞同社会主义、不承认共产党的领导,但可以做朋友。

    一九八四年中秋节,我们利用中国传统中秋节是合家团聚赏月的日子,举行一个宴会,宴请各方面愿意接近我们,关系较好的亲台人士几十人,象征一家人似的聚会在一起,席间,我致祝酒辞,宣布了两点:一是“求大同,存大异”的方针,二是希望九七后,台湾势力不会撤出香港。据说,宴会内外亲台人士多表满意。

    同香港亲台上层人士的关系,第一个有新的突破的人物是著名的影业界巨子邵逸夫。

    香港无线电视台,通过副总经理出面同新华分社的宣传部长杨奇接触,提出希望我能去参观电视台的邀请,我立即接受。但我没想到,参观那天,邵逸夫亲自到大门口迎接,无线电视台的著名艺人何收信、汪明荃也参加接待,参观过程中,他们三人自始至终陪同,热情介绍,中间还设午宴款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