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海阔天空,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由于李渊甘于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其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声势。

    李渊让步的行为,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的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的西行打进了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哩!

    人生智慧

    由此看来,低调做人,暂时的让步,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伸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第9节:高处不胜寒,要常反躬自省

    高处不胜寒,要常反躬自省

    人一旦出头了,发达了,就容易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被人品评,被人臧否。因此,越是位居显要处,就越是要经常反躬自省,越是要讲究低调做人,融入大众之中。唯此,才能做到更有效地保护自己。

    有时候大凡做官的人,尤其是做高官的人,没有不想要有一个好的结局的。然而很多时候却往往事与愿违。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自己有一个好收场呢?曾国藩以他身居高位的亲身体验,具体开出了三个yào方,以防居官之败。

    曾国藩说,身居高位的规律,大约有三端,一是不参与,就像是于自己没有丝毫的jiāo涉;二是没有结局,古人所说的"一天比一天谨慎,唯恐高位不长久",身居高位、行走危险之地,而能够善终的人太少了;三是不胜任,唯恐自己不能胜任。《周易鼎》上说:"鼎折断足,鼎中的食物便倾倒出来,这种情形很可怕。"说的就是不胜其任。方苞说汉文帝做皇帝,时时谦让,像有不能居其位的意思,难道不是在不胜任这方面有体会吗?孟子说周公有与自己不合的人,仰天而思虑事情的原委,以致夜以继日,难道不是在唯恐没有结局的道理上有体会吗?

    曾国藩说:越走向高位,失败的可能xìng越大,而惨败的结局就越多。因为"高处不胜寒"啊!那么,每升迁一次,就要以十倍于以前的谨慎心理来处理各种事务。他借用烈马驾车,绳索已朽,形容随时有翻车的可能。

    他详细阐述:国君把生杀予夺之权授给督抚将帅,如东家把银钱货物授给店中众位伙计。如果保举太滥,对国君的名器不甚爱惜,好比低价出售浪费财物,对东家的货财不甚爱惜一样。进而推说:"偷人家的钱财,还说成是盗;何况是贪天之功以为是自己的力量。"曾国藩认为利用职权牟取私利,这就是违背了不干预之道,是注定要自食恶果的。一事想贪,则可能事事想贪;一时想贪,则可能时时想贪。从而陷自己于不利之地。

    至于不终、不胜,曾国藩则更是深有体会,他说:陆游说能长寿就像得到富贵一样。开始我不知道他的意思,就挤进老年人的行列中了。我近来混了个虚浮的名誉,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就得到了这个美好的声名了。古代的人获得大的名声的时候正是艰苦卓绝的时候,通常不能顺利地度过晚年!想到这些不禁害怕。想要准备写奏折把这些权力辞掉,不要再管辖这四省吧,害怕背上不胜其任、以小人居君子的罪名。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虽身居高位,也时时犹履薄冰,大功告成之日,更是感觉如蹈危局。倒使得曾国藩该得到的也得到了,不终也"终"了,不胜也"胜"了。

    人生智慧

    曾国藩为一名政府大员,不管是出于自卫,还是出于名利,他也曾面临过无数的空中乱石袭击的危险,但他都能反躬自省化险为夷,不管别人如何评判,他自己最后还是功德圆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