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二十来日后,终于见了晴天。
这一日碧空如洗。
顺启帝心情大好,带了几位肱股大臣,乔装打扮一番,微服出了皇城,去往乡间体察大旱之后的百姓民生。
一路走来,街市井然。
几家朱门大户门前搭着粥棚。
虽还有些微流民,却也有了好的安置。
田间更是: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
一路行来,顺启帝甚是满意,这面上的形容也如现今的三月天儿一般,春光明媚。
走得累了,乔装的君臣几人找了间还算得整洁的酒肆茶寮坐将下来,歇脚。
便听得,一边厢几人如说书般聊得热闹。
顺启帝刚向那一处瞟去,吉安便很有眼色的使了一个金吾卫去扫听。
回来禀告:那几人在说小公主为天女临凡。
顺启帝听得,面上喜色更甚。
随行的肱股大臣本还怕流言惹怒龙颜,都有心回避,却见顺帝非但不恼,形容上竟还有些飞扬。心中揣度几番,便迎合帝心而谈。
莫要说肱股重臣何要溜须拍马。
自古如唐朝太宗皇帝般容得下直言谏臣的能有几位?不是无人想效仿魏征,只,帝心难测,一言有失,丢的不是自己的脑袋,却要祸连九族。
故,历朝历代以来,不论文臣武将,察言观色乃必修之课。哪怕你无有那舌灿莲花的本事,至少不要将自己送与那刀尖之上。
单不说,这班跺一跺脚都能令京中百姓的心肝抖三抖的大人物们,将一个未曾谋面的小婴孩儿只夸得天上有而地下无。
只说众臣之中,只一人沉闷不语,眉头微蹙。
这便是国舅大人,太子少师明理。
自皇后诞下小公主后,这流言便多有听到,本只流传于民间,如今看来,已入朝堂,有那愈演愈烈的趋势。
这却不是好事!
常言道: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单不说此言会不会被有心人利用了去,累及皇后c太子。
就小公主初出生的一个小小婴孩儿,又如何消受得起这般诸多的关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啊!
这在外人看来的福分,恐成了一道催命的符。
明理打定主意,回府之后必要与祖父c父亲好好思量一番。
明理的祖父便是三朝元老的明老太师。
当年辅佐顺启帝登上大宝,立下了汗马功劳,却在封后大典之后,便上了请辞的折子,曰:天下清明,吾皇勤勉,而老臣年迈,于国事之上已力不从心,恐怠慢政事,有悖吾主厚望,故请圣上恩准臣告老还家。
明老太师不光是瑾皇后的祖父,还是顺启帝的老师,自顺启帝四岁开蒙,便从那《三字经》一字一字教起。在顺启帝眼中,明老太师不光是朝中重臣,说是可亲近c可信任之亲人也不为过。
顺启帝本不欲准之,奈何明老太师几次三番上折子。无奈之下,顺启帝回了后宫想让瑾皇后去劝说上一番。
怎奈瑾皇后明眸皓齿,笑得如灿烂春花,却道:“后宫不得干政啊皇上”
望着如牡丹般端庄明艳的瑾皇后,顺启帝总觉得,她的水眸中似藏了一只小狐狸。
准了明老太师告老的折子,顺启帝便又打起了自己岳父老丈杆子的主意。以他岳父老丈杆子的眼界与学识拜个丞相可说是富富有余。
然,顺启帝只透了透风声,那封赏旨意还放在御书房的案头,他那口口声声笑言着“后宫不干政”的皇后老婆便凄凄然含泪跪在了自己的膝前:
“皇上,水满溢,月盈缺啊”
顺启帝轻叹一声,将瑾皇后揽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