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阳湖的环抱中,千岩万壑,云阵雾带,是我国的风景名胜。其中,庐山云海是人们经常称道的奇景。这篇游记将庐山云雾写得千变万化,奇妙无比。

    写云景的形象,仿佛如傍腋驰去的野马;登上庐山高处,一丛丛缭绕石间的云如花团锦簇;有时浓若泼墨,有时轻若纱绸;行云流水,穷极造化,构成了一幅幅神姿仙貌、变化无穷的烟云画卷。

    作者写云和山水,总是先实后虚,把山水的奇秀配之以云雾的飘渺流动。作者经过“庐山高石坊”时,“石势秀伟不可状,其高峰皆浮于天际,而云忽起足下,渐浮渐满,峰尽没”。待到云开雾散,所见“一石皆有一云缭之”。山生云雾,则云雾各呈其态;云缭山石,则山景更加秀丽;云和山水,虚实相衬,相得益彰。另外,作者谙熟动静搭配的道理。锦绣谷道旁草木茂密,而涧水清越叮咯,恰似相互唱和;云雾速满高峰,而优美的歌声穿云而来,婉转嘹亮。这种动中有静的描写使庐山充满了灵趣和生机。”从中也可见作者在描摹山水时的独具匠心。

    作者简介:恽敬(17571817),字子居,号简堂,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先后做过浙江的富阳、江山,江西的新余、瑞金的知县。嘉庆十七年(1812),做南昌府(今江西省南昌市)同知,两年后(1814),被人诬告,革职。他年轻时喜欢骄文,后致力古文,与张惠言同为桐城派支流阳湖派的创始人。他的语言取法于六经、汉史,旁及诸子杂书,所以文章较有气势和词采,其散文在清代有较大影响,曾左右清中叶的文坛。他的著作多为碑传和论文,有部分山水小品,风格清峻,颇有特色。著有(大云山房文稿)等。

    ●清朝游马驾山记

    马驾山,在光福镇西,与铜井井峙。山中人率树梅、艺茶、条桑为业,梅玉之,茶三之,桑视茶而又减其一。号为光福,幽丽奇绝处也。予入山,与诸子循邓尉之yīn前行数十步,辄有平原,曲涧回流,倒影澄澈见底,心稍稍喜。于时,游人舆者、骑者、屣而从者,不绝于道。既至山麓,则其境益奇。界以短畦,藩以丛竹,yīn森蔚荟。裁通小驴,不能受舆骑,率皆舍面徒步矣。前后梅花多至百许树,香气蓊驴,落英缤纷,人其中者,迷不知出。稍北折而上,望见山半,累石数十,或偃或仰,小者可几。大者可席,盖(尔雅》所谓署也。于是遂往,列生其地。俯窥旁瞩,蒙然竭然,曳若长练,凝若积雪,绵谷跨岭,无一非梅者。加又有微云弄白,轻烟缭青,左澄湖以为镜,有崇嶂以为屏。水天浩羔,苍翠错互,然则极邓尉、玄墓之观,孰有尚于兹山者耶!

    惜乎!地深且远,莫有治庐其址者,故不能信宿于此,以穷其幽、尽其变,此则予之恨也。马驾山不载郡志,或又谓之朱华山云。

    同游者,刘天叙、潘爽,门人句容王介石及儿子筠。

    题记:马驾山本默默无名,长期以来勤劳的人民在此地生息耕作,广植梅、茶、桑,将它妆扮得幽丽奇绝。到了清朝,马驾山遂以“香雪海”的美名广传于世。

    文章描写梅花最为精彩。梅林重重叠叠,花香芳气袭人,置身梅林,恍若仙境,令人乐不思返;远望则如粉色的云霞、白色的积雪。更有潺潺流水在林中萦回。远处的白云、炊烟、澄湖,和“苍翠错互”的绿树更将无边无际的梅景映衬得清新秀美。欣赏这篇小品,我们神往那缤纷烂漫的梅花世界,我们的心也同作者一样,充满着对自然界的惊奇和喜悦之情,领悟着美的真正含义。

    作者简介:汪琬(16241691),字苕文,号钝庵,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清顺治十二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等职。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次年托病回乡,隐居太湖尧峰山,时人因称为尧峰先生。他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