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则兹山亦其可少哉!人之情大抵得于此而遗于彼,用于所见而不用于所未见,此通患也。不知天壤之间,六合之内,复有几龙山也。因观山于是乎有得,徒以文狭,且游之亟,无以尽发山水之秘。异时当同二、三友,幅巾藤杖,于于而行,遇佳处辄留,更以笔札自随,随得随记,庶几兹山之仿佛云。
已亥岁七夕后三日,王官麻革记。
题记:文章一开始,作者先对龙山之游了反面衬托:写自己因饱游历览而厌倦的心情,而代北山色的枯槁灰暗又助长了这样心情;再作正面蓄势:引刘京叔之诗,魏玉峰之言,说明他们对龙山的盛赞和自己将信将疑的心理,造成读者的悬念;然后才叙述龙山二日游。作者详细形象地描绘了龙山的山崖峰峦、林木花卉、涧泉溪流以及村墟井邑。随着美不胜收的佳景的不断披露,作者的心理也相应地变化:由先觉“未有奇”,到“心始异之”,到感叹“不知天壤之间,六合之内,复有几龙山也”,恨自己文思浅浃,游历仓促,“无以尽发山水之秘”。这样写法能收到情景相生、情影jiāo融的艺术效果。结尾处作者照应开头以龙山与诺山作比较,总结归纳了龙山的特点。并发异日再游,边游边记之愿。使龙山之美景,作者之激赏更上层数。作者简介:麻革,生卒年不详。虞乡(今山西省永济县)。金哀宗正大年间(1224-1231)与张澄、杜仁杰等隐居内乡(今属河南)山中,教授生徒,日以著作诗文为业。人称贻溪先生。著有《贻溪集》。
●辽夏金元送僧归中竺
三生石在下天竺寺后。东坡《圆泽传》曰: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居第。禄山陷东都,以居守死之。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ròu,居寺中五十余年。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jiāo语竟日,人莫能测。一日相约游蜀青城峨嵋山,源yù自荆州溯峡,泽yù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吾以绝世事,岂可复到京师哉!”泽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舟次南浦,见fù人锦裆负罂而汲者,泽望而叹曰:“吾不yù由此者,为是也。”源惊问之。泽曰:“fù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rǔ。今既见,无可逃之。公当以符咒助吾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fùrǔ。三日,往观之,儿见源果笑。具以语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源遂不果行。返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后十三年,自洛还吴,赴其约。至所约,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xìng长存。”呼问:“泽公健否?”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弗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yù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唐。”遂去不知所之。后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一。王元章《送僧归中竺》诗:
天香阁上风如水,千岁岩前云似苔。明月不期穿树出,老夫曾此听猿来。相逢五载无书寄,却忆三生有梦回。乡曲故人凭问讯,孤山梅树几番开。
●明朝尚节亭记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