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辞,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余尝yù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题记:“山川满目泪满衣”(刘过《木兰花慢》),本文以颜真卿喻文天祥,以记游之名,行伤时吊亡之实,诉国之痛。语极悲怆,意极惨痛。文中历数随公征战,梦中忆公和哭公亡灵的往事,情哀意挚。作者哭祭时烟雨风雪凄楚寒凛的气氛,以及他为避文网,而使构思措辞约闪烁的手法,更加重了文章悲痛哀伤的气氛。

    作者简介:谢翱(1249-1295):字皋羽,号发子,南宋长溪(今福建霞浦县)人。倜傥有大节,元南侵后,曾从文天祥抗战,为咨议参军,后别去。及闻天祥殉国,悲不自禁,只身游浙水,过严陵,登西台,以竹如意击石,歌招魂之词,祭奠天祥,竹石俱碎,因作《西台恸哭记》。著有《发集》、《天地间集》等。

    ●宋朝沧浪亭记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函五十寻,三向皆水也。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裴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隅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笑。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反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直趣,不亦鄙哉。

    题记:全文仅三百余字,作者始述建亭原因,继叙觅地经过,终言游亭逸趣。叙事井然,状景宛然,抒情悠然,于淡泊忘机中,寓追悔往昔、鄙薄官场之意。

    作者简介: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南)人,生于开封。少慷慨有大志,初以父任补太庙斋郎,举进士,迁大理评事。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因参加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被除名,退居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自号沧浪翁。与穆修好为古文歌诗。其诗与梅尧臣齐名,风格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有《苏学士文集》。

    ●宋朝新城游北山记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蛇。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碟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嘴,相扶携而上。篁口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馆,与之语,愕而顾,如麇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木盾,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尺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宋朝游天平山记

    至道元年,开寓汤yīn。未几,桂林僧惟深者,自五台山归,惠然见过,曰:“昔公守桂林,尝与论衡岳山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