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容于诸候,在政事上几乎没什么建树。及至云中子归山,元始天尊心中不喜,又唤广成子来,嘱道:“云中子办事不力。未能达成吾愿;汝且下山,勿要蹈云中子复辙。”
其时天下大乱,各国争雄,周室名存实亡,乌云仙亦向胡卢请辞,回归碧游宫复命,然后用化名庞涓,入魏为将,称雄一时。柏鉴著书早毕,闻庞涓之名大喜,于来至魏国拜方乌云仙。见礼坐下,说话多时。乌云仙方知《兵法》十三篇乃是柏鉴所著,又闻柏鉴*用化名孙、膑。与自己同佐魏国,不觉忆及当日燃灯之言,恐其后来居上,乃生恶念。
当时众仙群修化名入世,尽皆收敛法力,托胎凡体,轻易不愿违抗王命,暴露真身。兼之柏鉴心愿未了。不肯轻易放弃,脱身而去,终被乌云仙所算,计砍双膝。即便如此,柏鉴仍不肯舍却孙膑这具化身。装疯忍辱多年,方才得机被齐国救去。最终因果循环,凭借桂陵一战,柏鉴乃斩乌云仙托胎之人庞涓,为自己正名,又著《孙膑兵法》,得愿所偿。
且说镇元大仙闻知广成子入世,亦不甘示弱,令邓析、惠施、公孔龙、桓团等一齐下山,传扬名教理念。胡卢为了配合镇元大仙,乃遣莫言化名墨翟,又遣赤屁马猴明理化名邹衍,整合墨家、yīn阳家,然后与名家辩学,扩大影响力。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chā柳柳成荫。”胡卢本是好意。岂料辩学之时,惠施等年轻气盛。逼迫太急,以至于惹恼了莫言、明理。于是墨家和yīn阳家据理力争,惠施等终归修为有限,经验不足。非是对手。若非胡卢有言在先。墨家和yīn阳家口下留德,惠施等险险被冠以“诡辩”之名,失了大道之真。
另一面,广成子入世,化名孟子,吸取云中子的教训,积极游说诸候,以求在政事上有所建树。广成子曾为帝师,为了得到诸候的认可。结合上古时的经验,提出了民本思想和仁政学说。可惜的是其时已至战国,战争才是主旋律,以至孟子周游一生,终没能在一国久存,结果与孔子没什么区别,只能将大量的精力花在学说建立上。
元始天尊大失所望,决意亲自出马,分明是:天尊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元始天尊化名荀子,仍是儒家一脉,但其观点大异于旁人,提出了“人**本恶”之说。为什么呢?元始天尊说啦:“人生来就是坏心眼子,你看葫芦道人,妄称贤者;你看镇元大仙,枉为圣人;否则,怎么会纵容弟子门人打压吾教?若非如此。孔孟之贤,怎么会不容于诸候?”
通天教主听说庞涓被斩,寻思:“乌云仙不知轻重,化名庞涓,好不容易有了点儿成就,非要和别人放对,一点儿也不识眼色,这不是找抽嘛!虽说**的只是化名的身份,但本教大业怎么办?”正巧元始天尊亲自出马**通天教主一想:“贫道可不似元始天尊那么没品,干脆借此机会派赵公明下山吧。顺便给元始天尊个面子。”于是唤来赵公明,令其化名韩非,拜入荀子门下,然后立说,复兴本教。
胡卢同样听说了元始天尊的情况。暗想人家元始天尊都亲自出马了。贫道又没立教,实在不必和他一般见识,索**卖元始天尊个面子,省得元始天尊借机生事,没完没了。遂将仓颉唤来,说道:“为师有意令你化名出山,拜在元始天尊门下。可有异意?”仓颉老大不愿,为难道:“弟子实在有些走不近有意立一新学说,专事记录王者大事、民间风俗,不若从门中择一聪惠得力之人,完此任务,可行?”胡卢问道:“未知你*派何人?”仓颉答道,“门中有一弟子,唤作李斯。可担此任。”胡卢心中一惊。乃道:“此天作之合。”
待仓颉退下,胡卢却有些郁闷了,要说化名鬼谷子这些年,委实收了不少名人,如:苏秦、庞涓、商秧、李斯、毛遂、徐福、甘茂、司马错、乐毅、范睢、蔡泽、邸食其、?通、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