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卢门下六耳猕猴知事则是顶了本该是柏鉴的神位,挂了三界首领八部三百六十五清福正神一职,听调不宣。由于受胡卢的影响和镇元大仙的介入,封神一役中的死伤略少于原书,神位最终未能尽满。九尾狐狸精和九头雒鸡精忙碌一场,非但不曾犯下大恶,反而甚有贤名。女娲娘娘自然不会怪罪她等,亦在ròu身成圣之列,却也难得。
阐教门下只有杨戬一人ròu身成圣;至于申公豹,作为封神的候选人。并未上榜,日后与姜尚一样,入了仙道,另有成就。
第四卷 162回 镇元仙立教讲道 胡道人隐居收“徒”
大乱之后,人心思安,正逢周朝新立**武王贤德**又有姜尚、申公豹等一班干臣辅佐,政明人和,一时大治;如是,那武王姬发,倒也称得上是一代明君英主。奈何时过近迁,当年老子用来作为人皇之基的那一道鸿蒙紫气,日渐稀薄。奈何运数不济,封神开启之时,文王姬昌健在;封神结束之时,伯邑考跃居天庭六御之一,此二者委实分去了不少的功德气运,尽管武王姬发功绩卓然,奈何平定商纣之后,仅两年就逝去,最终仍旧未能成就人皇之圣位。
武王即去,姜尚和申公豹滞留年久。归心日盛;奈何成王姬诵年幼。又拖了数年,方得回归。申公豹自入凡尘以来,时运不济,处处受制于姜尚,低了一等,苦闷难解。然而,申公豹深感愧对师门倚重之余,缕败缕战,斗志昂抑,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意。并不曾说什么“即生豹,何生尚~,可谓尽力竭力。
岂意凡间事了,才回教中,申公豹就愕然发现,情况大变,今非昔比。非止列位师兄不再亲近,就连元始天尊也变得不大待见自己,仅有黄龙zhēn rén依然如故。申公豹忧愁难解,伤心不已,但也不曾怪罪旁人。只道过错在己,叫师门失望在先。于是很有自觉地闭门不出,苦修勤炼,以待积厚而发。
忽一日,江湖谣言,镇元大仙准备开坛讲道,凡有缘者皆可去。申公豹和姜尚敌对多年,暗生惺惺相惜之意,又逢已身不受元始天尊待见。良久未能问疑解惑;忽闻此讯,申公豹认为机会难得,一来圣人讲道。万年不遇,或者竟有所悟;二来顺便瞻仰尊者之容,究竟何样人物才能教出姜尚这样才略过人、智谋无双的学生来。
于是,申公豹暂离洞府,径往万寿山而来。至五庄观,申公豹方知。原来此一回镇元大仙开坛讲道。乃是创教立说的先奏,*从听道者从择根行深厚之人,收入门墙。申公豹闻事思情,不觉思及当年元始天尊对自己的苦心教诲,万般倚重。一时心中怆然,暗暗立誓,人与我滴水之恩,我当涌泉相报。
镇元大仙乃何人?地仙之祖,混元圣人,于是地仙皆来贺。又有三清、女娲、西方二圣、胡卢、祖龙等前来观礼,亦有其它隐世大神通者。因镇元大仙未有鸿蒙紫气亦能成道,只为那一丝证道机缘,居然自降身份,竟求入门。
不提诸般人情来往,单表镇元大仙讲||6||o|М)道,先云:“来者皆是道家一脉。皆通道家之妙法,如今道家三分,以太清圣人、元始圣人和通天教主为尊。贫道运数不够,未能拜入道祖门下,不敢以称‘道’;之前侥幸证得混元,不敢忘昔日修行之苦。*立一教,教化天下;静坐九年。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说,乃曰:名。”
又云:“道祖鸿钧开坛,每讲千年;贫道不如,只讲五百。”然后开始讲道:“……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如是等等,皆乾坤之道,yīn阳变化之理;若以现代观点来看,很有些辨证法的味道。
各人根行不同,领悟亦不相同。五百年后,与会有突出者四仙,镇元大仙皆收录门下,分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