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分田到户村变样,杜赵赴任到外县
一九八一年,北店村的书记杜小远对村长赵辉说;‘’听说,万里主持的安徽,将土地包产到户,家里有五口人,安村里的地亩数,承包给你五个人的地,这一家子的人,起早贪黑,勤劳操作,自己做主,想种什么救种什么,多施肥勤浇水,一年打得粮食三年吃不清。‘’赵辉说;‘’咱们村也这样干,试试看‘’‘。
杜小远说;’‘咱开个支部会商量下,看看大家的意见’‘
第二天,北店村开支委会。杜小远将听说安徽分田到户的消息告诉给大家,支委们议论可起劲了。副村长李国真说;’‘这太好了,’‘组织委员张婉秋说;’‘咱们也分田到户吧’‘
副书记王福生说;’‘好是好,可咱们省咱们县,还没有明文指示,我看为这事,别犯错误。是不是观望下再说’‘。
陈天地说;’‘分田到户,可是大逆不道,是旁经左道,要犯大错误的’‘
从五六年高级社开始,一直到现在,总是批判单干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央的大干部,有许多人为这事犯了错误,甚至受到批判,甚至搭上性命。
走这步棋是步险棋。现在有好多人对这事也是在观望,看风向而动。
杜小远想我懂得马克思主义不多,但我有个淳朴的想法,让老百姓富起来,过上好日子就干’‘。说道;’‘咱村也分田到户,出了事我个人负责,与其他同志无关’‘。赵辉说也算我一个,我签字画押。李国真说;’‘我也签字画押。张婉秋也签字画押。七个支委有四人同意,就这样执行。
县里领导关于分田到户的事,也处于观望态度,北店村的做法,早传到了县委会那里,县里的态度不打压也不提倡,更不支持。北店村十全县第一个分田到户的村,人们拭目以待。
出水再看两腿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北店村的实践证明了分田到户的优越性。家家户户的粮食三年吃不清,大瓮里是麦子,得有三千金,粮仓里是玉米,也有五千斤,棉花也有八百斤。
是其他村粮食的几倍。
一 九八二年全县的人都知北店村的粮食堆满仓,也都分田到户。
到了这年的十一月初的一个上午,城关乡供销社大门里,卖棉花的小拉车排长了长长的两队,足有一百米长,还有车陆续不断地增长队伍,,到了晌午,卖棉花车的队伍在大门外,绵延了一公里还多。
车上大包小包的棉花包,堆在小拉车上,这些车上的棉花,一个挨一个,仿佛是绵延不断的小山头。
从棉花包的逢里,露出朵朵被压缩了的白棉花。
北店村的李国真,清早四点就来排队,八点了收棉花的验收员还没来。就和他后面的老汉攀谈起来,问道;’哪村的老乡。‘’
老汉五十来岁,箍个白手巾,很像老八路。说;‘’大营村的,反问道;‘’你哪‘’
‘’ 我北店村的。‘’国真说。
老汉说;‘’今年风调雨顺,我家五口人,有十亩地,种了三亩棉花,我拉来了三百斤,一斤棉花三块钱,这三百斤交一级,就是九百块钱,地理我估计还得摘七百斤,过去穷怕了,这回可有钱了,心里亮堂。‘
国真说;‘你真行,一下就成了三千元户了,你家小麦多吗‘’
老汉说;‘我家的五个大瓮都满了,有五千多斤,全家三年吃不清,明年再打了麦子,就得卖,卖也不值个钱,五毛钱一斤,卖不上个价钱’‘。
国真说;’‘这下好了,谁家也不愁吃的了,家家户户存的麦子五年吃不清,玉米没人吃,成了猪的饲料,过去听人说;’‘美国人,就把玉米当饲料,认为是胡说,崇洋媚外。现在真的是这样,咱的麦子都吃不清还吃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