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就是小公司必须接受的成jiāo价。半年之后,经过几轮的测试之后,这个生意终于成jiāo了。小公司欢欣雀跃,虽然大公司并没有真正拿出钱来采购小公司的产品。由于这个贴牌生产的成功,小公司产品进入了大公司的产品目录。依据常理,那么大的公司,那么多的用户,那么大的市场,只要大公司稍微卖一点,对于小公司来说就是丰盛的大餐了。
一个月过去了,又一个月过去了,小公司的企盼和失望一再被无情地延续,半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多少订单。小公司失望之极,他们除了抱怨以外,无计可施。说实话,即使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也不明白,那么大的一个公司为什么无法帮助他们销售很少的产品。
把产品贴牌生产给大公司,看起来是个不错的思路。实际的情况则是:大公司虽然大,但是这种小产品根本没有人真正去销售。在这种类型的公司里面,没有人去做这件事,也就等于没有这件事,所以小公司的产品要是能够销售出去才奇怪呢。
这并非我杜撰的。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并且这种故事经常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大的企业、大的用户正在利用他们自身的优越地位大刀阔斧地侃价;而销售的一方,正在受良好愿望的驱使,一步一步走向亏损的坟墓。处于萌芽状态的企业,jiāo了几次“学费”之后,就只能“关门”了。
激烈的竞争是价格迅速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用户正在借助各种侃价工具进行激烈地杀价,侃价工具和营销手段之间正在激烈地斗争。虽然侃价工具的传播远不如营销工具,但是在与营销工具的斗争中也可以平分秋色。在一些领域、一些时段内营销是主导,它为厂商创造了利润;在另外一些领域、一些时段,侃价工具占了上风,它盘剥了厂商的利润,甚至造成亏损。侃价工具五花八门,几种常用的工具就已经很难应付了。
反向信息不对称
买的之所以没有卖的精,从学术角度来说就是卖方掌握的有关产品的信息,相对于买方要充分得多。比如他们清楚成本大小,更清楚产品的真假伪劣。
在长期的较量中,这种情况悄然的改变。至少在现在主流的营销研究上,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xìng,有关问题没有在主流的教科书甚至前卫的出版物上出现就是一个直接的证据。
反向信息不对称很少被注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不像我们已经注意到的卖方与买方的信息不对称那么直接和明显,它总是以非常隐蔽的方式存在。
前面的案例是众多典型情况之中的一种。在这个商业案例中,作为销售方的小公司,对未来不切合实际的预期是由自身良好的愿望加上对大公司的销售运作缺乏了解造成的。未成jiāo的生意给小公司造成的伤害是非常明显的:他们并不是销售了一个赔钱的产品,而是在争取进入大公司的贴牌生产名单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这使他们几乎完全丧失了尝试其他可能成功的机会的能力,这种“机会主义”往往是公司亏损甚至死亡的罪魁祸首。
CHAPTER11.7侃价工具(2)
一种极端的反向信息不对称形式是诈骗:购买者设置重重迷雾和假象骗取供方的货物或者其他资产。由于这种情况触犯了法律,看来和上述情况存在明显的分界线。但是从经济层面而不是从道德或者感情层面上来看,二者仅有数量的差别,而没有本质的区别。一个理想的商人应该是宁愿被骗去10万,也不愿意因为错误的商业行动而损失20万。当然,做到如此的理智是很困难的,但这个道理很容易得到认同。
“营销”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已经出现了将近一个世纪,得到广泛的研究和传播也已经三四十年。依据我粗浅的认识,到现在为止,这门学问还停留在研究那种“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