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在党组织的号召下,青年们毅然参加红军,为红军力量添砖加瓦。
临走前,团里挨家挨户的把钱送到每一户老乡家,“这是干什么?你们也太见外了吧?”老乡不愿意了。
“老乡,这钱一定要收下,你们帮了红军很大的忙,非常感谢你们的大力支持!”团后勤干部和政委、教导员、指导员一一登门道谢。
第六节 夜上大巴山
红四方面军在大巴山下的村庄里休整了几天,总部命令七十三师打前锋为大部队打通道路,把十师的二十九团拨给他们一起行动。
十二月中旬末,王树声带领七十三师二一七团和十师二十九团作为先遣队出发了,茫茫雪原分不出哪里是可行的道路,先遣队在前面chā上标识,为后面的大部队爬雪山带来方便,就算是有人掉队也不会走错方向。
先遣队的同志非常辛苦,踏雪砍树在沿途搭建了简易草棚作为临时救护站,为需要救护的红军指战员提供方便。
前卫部队走了两天,大部队也准备行动。凌晨两点,部队在出发前吃到一餐热腾腾的饭,小战士干粮袋里只有几根玉米棒子,指导员让他们多吃点。
从半夜两、三点开始大部队陆续出发,夜晚的雪山下红旗招展,每支部队的红旗手都站在队伍前面,雪山下站着黑压压一片整装待发的部队,看上去威武而雄壮。
山下有医务人员在宣传爬雪山的各种注意事项,以及山上被积雪掩盖下的种种危险,指导员听了提醒小战士,“听清了吧,你们千万要注意了,后面的人要踩着前面的脚步走,一定不要乱走。”
寒风扑面而来,小战士跺着脚直喊冷。指导员见战士们干站着山下等待出发,越站越冷,他大喊道:“学兵连!把嗓子亮出来!”指导员这一喊,学兵连一帮战士唱起军歌,正在爬雪山的同志们精神为之一振。
总部令红十师走后卫,师里只有二十八团和三十团,二十九团已随红七十三师先头部队走了,为防止敌人追赶上来,师部带领两个团负责断后。
他们是最后一批翻越大巴山的部队,学兵连战士直到三十团出发他们才归队,团长对指导员喊道:“快来,这是团里专门为学兵连小鬼买的油纸伞,用来遮雨挡雪,告诉他们千万不要用伞打闹,更不要当拐棍在雪地上杵,油纸伞很容易弄坏。”团长指着身后战士们扛着的油纸伞,指导员回身向学兵连招手,小战士高兴的向他跑去。
一把黄色的油纸伞发到小战士手里,炎林撑开伞发现这伞不但能防雨雪,还能防风,真好。面对阵阵袭来的寒风,小战士斜打着伞把脸和身体挡住,虽不能御寒,却也好了许多。
大巴山绵延四省,当地的老百姓都说:“大巴山有二百一十里,上山七十里,下山七十里,山上还有七十里。”
二百一十里地听起来并不是很远,来个强行军也就是一天的路程。然而大巴山地势险峻,山上能走的道路尽是羊肠小道,又是在冰天雪地里,寒冷的夜晚气温只有零下三十度,红军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爬大巴山。
徐向前总指挥对这次的行动路线极为重视,选择的路线是一条无人走过的崎岖山路,走险路就是让敌人意想不到,打他个措手不及。
这条路线给红军带来很大的难度,决不是简单的翻越雪山,尽是难以行走的羊肠小路,挑选无人攀登的险路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天寒地冻连呼吸都困难,走到险处,战士们只能单独一个个的攀爬雪坡峭壁。学兵连随红三十团来到一个峭壁前,小战士看到这里的险境都吓了一跳,搞不好就掉下悬崖裂隙,连长、指导员和排长站在最危险的地方伸出手又拉又推把小战士弄上去。
本来在大巴山下休息了几天,炎林冻伤的脚已被房东大叔给治好了,在大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