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赶慢赶给炎林做了两双布鞋,“娃,来试试合不合脚?”炎林穿上刚好一脚,大嫂是量了他的脚才做的。炎林又有鞋穿了,布鞋穿在脚上的感觉真舒服,他甩手向前迈了几步,冻伤的脚在休息的几天里也被大叔给治好了。
“大嫂,穿上这鞋,我会跑得更快,敌人一个也别想从眼前溜掉!”看炎林那认真的表情,大叔大嫂哈哈大笑。
“娃,好样的!有志气啊!”被大叔一夸,炎林不好意思的笑了。
第五节 英明决策
四方面军在休整的几天里就地发动群众,学兵连和兄弟部队扛着红旗意气风发走进村庄宣传红军的宗旨,帮助群众做好事,和群众打成一片,老百姓都很拥护红军。
这几天里,总部首长在思考下一步棋,总不能连绵无期的行军打仗吧,红军也需要休整,需要扩大,需要开辟新的根椐地。
“我们到川北去建立根椐地,也给川军来个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嘛!”在干部会议上,目光犀利的军参谋长曾中生说完后猛地一拍桌子站起来,木桌上的一碗水被震得晃dàng出来,这个建议他早就提议过,却被压下来。
曾中生同志在西征路上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参谋长。他是黄埔四期的黄埔生,曾在莫斯科学习过,曾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参谋科科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并被中共中央派到鄂豫皖苏区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由于他敢于直言指出张国焘的错误,曾被一再降职。他的战略眼光独到,军事才华突显,是红军中不可多得的、杰出的军事指挥家。
“我看可以,四川军阀在成都混战,我们可抄近路翻过大巴山,打到川北建立革命根据地!”足智多谋的徐向前总指挥提议道,大家纷纷点头。
此刻,见大多数人都投赞成票,张国焘也点头同意。
张主席在会议上宣布:“下面讨论进军川北的相关事宜......”前去开会的干部们先是一惊,后是一喜。
惊的是部队就要爬冰封的大巴雪山,老百姓都说,就连当地人冬天也不敢过大巴山。喜的是终于要在川北建立根据地,红四方面军是从鄂豫皖老根据地出来的,他们深知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部队是多么艰辛和无助。
徐总指挥带人勘查后制定出行军路线,翻过大巴山主脉,从一条艰险的小路直接进入川北,再向南直下通江县的两河口,在时间地点和速度上出奇制胜,夺取通江!
这是一个大胆的行动,没有雄才大略是不敢出此绝招。
团政委传达了会议精神,“我们要趁川北防守空虚,迅速翻越大巴山,快速占领通、南、巴!每人领三天的干粮,打三双草鞋,带四斤稻草。”
团长也讲道:“同志们!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大巴山上很冷,要在山上过夜,大家尽量穿暖和点。我们一定要翻过大巴山,后勤同志搞了一点辣椒,在最冷的时候咬它一口辣出汗来,或许要好受一点。”
部队开始准备爬雪山的干粮,红十师后勤部的人把干粮分到三十团时已经不够了。原来是师里新接收了一批自愿参军的青年,没有及时给后勤部沟通。二十八团、二十九团的干粮已发下去了,三十团还没有领,算下来有一个连领不到干粮,师里发现干粮不够赶紧去想办法。
好不容易弄到一些玉米棒数量却有限,这个连三天的干粮每人就是六根玉米棒子,一天两根。本来每人能领四斤干粮,这下惨了,谁领到玉米棒子谁就挨饿。团后勤干部急得直挠头。
吴指导员带九班赶来领干粮,后勤干部正说这事,“来了一批新入伍战士,干粮不够分了,还是依靠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才临时凑到这些玉米棒子,有一个连要吃点亏,不好办哪!”
指导员当既表态道:“把玉米棒发给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