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
屋子中传来一声叹息,接着是放下筷子的声音,半晌,那苍老的声音再次穿了出来:“哎,不知道我们这次的运气怎么样,要是能够找到一块比较大的玉就好了,这样,你就不用经常上山了,可以多抽出些时间读书了!”接着,又是深深的叹息。
“爷爷,你不要发愁,我读书并没有落下,论语、中庸、大学那几本书我都会背了,你听,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少年立刻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
爷爷的笑声从屋子里面传了出来,他打断了少年的背诵,笑着说道:“我知道我们小云聪明,我还等着你给我考个状元回来呢,要知道采玉终是末流,读书才是正道啊!”
那叫小云的少年在屋外撇了撇嘴,心中不以为然,口上却说道:“行了,爷爷,你说了多少遍了,我早记住了,不多说了,我赶快上山!”
说着,少年收拾绳索、布袋、凿子、斧头等工具,一溜烟地出了院门,朝着独山而去。
这独山地处南阳,古来就是产玉之乡,所产玉色泽鲜艳,有赤、橙、黄、绿、青、兰、紫等30多种类型,世称“独山玉”。
少年所住村落叫做玉堂村,约有百户人家,所谓靠山吃山,和其他依山而建的村落一样,家家也都以采玉、琢玉为生,少年和他爷爷也不例外,常年在山上搜寻探查,以望能够寻到好玉。
这独山虽然产玉,但也不是俯首皆是,而且玉都深藏岩石之中,那藏玉的岩石表面看来和那些普通岩石并无二致,寻玉就需要采玉人的经验和运气,有些人甚至三五年找不到一块玉石,家境便日渐窘迫。
少年和他爷爷虽然没有那么倒霉,但也是数月没有找到一块大一点儿的玉石了,昨天,祖孙两人偶然过一个山洞,两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那山洞石壁上凿了几下,楚际云便惊喜地发现一块rǔ白细腻的羊脂玉漏出了一角。
祖孙两个欣喜若狂,要知道羊脂玉价值高贵,独山之上也是鲜有遇到啊。
可是,两人小心翼翼地凿了一通,发现那块羊脂玉仅为拇指大小,不由得大为失望,但既然在此处发现了玉,但周围定然还应该有一些,当时天色已晚,祖孙两个匆匆留下了记号,然后就回家了。
于是,第二天早晨,楚际云便一个人重新上山,看看那山洞中到底还有没有玉石矿。
至于到底周围还有没有,楚际云心中可也没有底,这玉矿可不象煤矿、油矿,发现了一点儿就可以找出一大片,玉的埋藏行云飘忽,往往是这里一点,那里一点,中间能隔上个数十、上百米的有之,隔个数千、上万米的也有之。
虽然如此,楚际云也既不惶恐,也不骄躁,他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对生活没有太多的期望,采玉多也好,少也好,只要还能维持住自己和爷爷的生活,他就满足了。
而他爷爷因为有了他父母采玉不慎从山崖跌落而死的教训,也不让楚际云去一些险要的地方去采玉,只是在一些山梁和山洞中转悠,维持住两人的温饱既可。
走在熟悉的山梁之上,楚际云看着慢慢在山谷中升腾起来的白色雾气,一股惬意自在的感情在心中升腾起来。
说实话,和爷爷的期望相悖,他虽喜欢读书,却并不喜欢那些四书五经之类,而更喜欢诗词歌赋、灵谭怪异,如山海经、搜神记之流,更不愿参加那些繁杂无聊的考试,尤其讨厌那死板的八股文,与之相比,他更喜欢采玉琢玉,看着那原本一块块的顽石变成晶莹剔透的美玉,然后再变成各种鸟兽虫鱼模样,他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呵呵,下个月我就正式向赵叔叔学琢玉,至于爷爷要我背的书,应付一下就可以,反正爷爷也不识字,随便几句论语就能蒙混过关!”楚际云这样想着,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