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之宝’外,就加盖东宫‘同道堂’印章。这封圣旨上盖着‘玄牝之门’,大人几时见过?”
“玄牝之门?”程亦风方才只顾着看圣旨的内容,没有留心印章,这时顺着公孙天成所指看去,果然不见那熟悉的“同道堂”,而是金文“玄牝之门”四个字。这几个字出于《道德经》:“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虽然“玄牝”也做“乾坤”之解,但是此句暗含“阴阳交合”之意,竟然会加盖在圣旨之上,简直是滑天下之稽。程亦风不禁“啊呀”了一声:“先生的意思,这圣旨是假的?那方才怎么不说破?”
“老朽没有说圣旨是假的。”公孙天成道,“老朽只是说这圣旨不是出于太子殿下之手。朝廷中肯支持大人的就是太子殿下。这种圣旨能发出来,说明太子出了事——如果太子出了事,大人就没有了靠山,冒然回京去,不是送羊入虎口么?”
程亦风盯着那圣旨:“太子殿下是万岁的独生爱子,朝中权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圣上早已不理政务,后宫妃嫔的娘家虽然都有权优势,但也没有到左右朝政的地步,且又没有宦官专权——太子能出什么事?他出了事,谁在把持朝廷?”
“一个喜欢修道的人。”公孙天成似乎知道那人的身份,却不肯告诉程亦风:“总之大人不应该回去。”
“先生又和程某打什么哑谜?”程亦风虽然感激公孙天成在大青河打了这场漂亮仗,但是一直以来自己做傀儡,心中难免还是有些郁闷。尤其是公孙天成为了胜利使出的许多手段,他不能认同:起先让民兵和杀鹿帮冒险和樾国正规军交锋,这些就不提了,后来竟然想用黄花蒿毁灭樾国良田,实在让他心里像扎了根刺似的。这次如果再让他把自己蒙在鼓里,还不晓得又要搞出什么事来。就忍不住发作了:“太子如果出了事,朝政如果被其他的人把持着,难道不是更应该回京营救吗?难道要坐视不理?”
公孙天成看了他一眼:“老朽没有要大人坐视不理。关键是,老朽只是想提醒大人,如果回去了,只是搭上自己的性命,那么此举有何意义?倘若留下来,或许有别的解决办法。”
“什么解决办法?”程亦风道,“请先生明示!晚生答应大青河之战一切都听先生的安排,却没有答应以后都做先生的傀儡。先生若不把计划说清楚,这一次,晚生恕难从命!”
“傀儡”公孙天成低喃,又看了程亦风一眼,这次眼神有了很大的改变,有惊讶,有遗憾,有痛心,又有理解,复杂得就像老先生本身一样,难以解读。他叹了一口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话大人一定知道。”
程亦风科举出身,当然熟读四书五经。
公孙天成道:“那么当三者出现矛盾的时候,大人应该先保哪一个?”
“当然是”程亦风几乎冲口而出“先保民”,但是立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刁钻——如果永远不打仗有利百姓,莫非就要把江山拱手送给樾人来统治,以达天下一统吗?如果皇帝昏庸,难道做臣子的为了社稷着想,就要弑君犯上吗?
公孙天成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大人不说出口,难道就可以不用面对么?老朽可以告诉大人,那个喜欢修道的人就是当今皇帝,‘玄牝之门’就是他的闲章!”
“你胡说!”程亦风叫道,“皇上根本就不理朝政,他龙体欠安,连话也说不清楚,怎么会发这样的圣旨?再说,皇上又几时喜欢修道了?先生从何得知?证据何在?”
公孙天成显然认为有些事情不便解释,也不愿解释:“大人请相信老朽。如今大人最好的选择是继续以你代太子亲征的身份全权指挥大青河沿线的部队,尽快和樾国签署和约。有这些人马做保障,凉城那边也不能把大人怎样。再说,大人赢得了大青河战役的胜利,在军中威望甚高,倘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