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君去齐国做个人质太后就舍不得了呢?你把自己的小儿子封为长安君却没有让他对这个国家有功劳,等你将来挂了之后谁能服他,让他做老大?所以说啊,太后您爱自己的女儿比爱自己的儿子要来得实在的多啊! 赵太后恍然大悟,立刻送了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齐国终于出兵,赵国得救了。触龙"声东击西",想卖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却不直接说,而是从电视广告谈起,最后终于达到目的,如果他像别的大臣那样直来直去的话,肯定是劝说不成反得一脸大妈的口水。 大船的威慑力 三国时期,魏军在陇西一带同蜀军打了很多年的仗之后终于占据了军事上的主动权,主要是这个时候蜀军里面能打的,能谋的,能折腾的都挂的挂了,走的走了。魏军这个时候掌握军政大权的乃是司马昭。司马昭东征之后就一直在集市上摆摊设点招兵买马,意yù讨伐吴、蜀两国。因为去攻打吴国需要游泳渡水,比较麻烦,于是他决定先平定蜀汉,然后再三军并进做掉吴国,一统天下。 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统领所有关中人马,拥有调遣好几个州的兵马的权利。钟会接受任命之后就开始风风火火地准备伐蜀。然而他却没有立刻带着人马去砍,而是命令这几个州的兵马修建造船厂,把那些州的领导都变成了造船厂的厂长,开始建造大船,接着派人去沿海城市招聘航海员,就好像玩"大航海时代"那样。这摆明了是要去攻打东吴嘛,大大有悖于最高领导司马昭先蜀后吴的指导方针,难道是那天他没有听清楚,还是我的方言让他搞混了?"吴"和"蜀"发音差别很大嘛?司马昭连忙召见了钟会:"讨伐蜀汉应该是走旱路的,你造船干吗?而且你造的还不是水陆两栖的大船。"钟会说:"这就是我的声东击西之计了,如果我直接带着人马去攻打蜀汉的话,他们肯定会跟东吴求救。那时候两国之战就变成三国之战了,而且我们会成为焦点。现在我假装先造船攻打东吴,他们就不敢轻举妄动了。一年之内船造好了,蜀汉也灭了,我们就可以直接划船去攻打东吴了。岂不妙哉?"司马昭听后大喜,钟会这小伙想得还真周到呢! 魏景元四年秋七月初三,钟会出师,司马昭一直送到城外十里多的地方才回来,并对钟会朗诵了一首诗,以资鼓励: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钟会的声东击西之计果然奏效,吴国未敢轻举妄动,而蜀汉麻痹大意。魏军乘机一鼓作气,很快就拿下了蜀汉。 【画龙点睛】 凡事,一旦对方有了准备就比较难弄了。你打算用火攻,他已经请好了东海龙王来降雨;你打算用qiāng打,他已经穿上了刀qiāng不入的天蚕宝甲;你打算用血滴子,他已经套上了不锈钢脖套。"声东击西"就是忽东忽西让对方不好准备,或者错误地做了准备。它的要点在于:东边要狠狠地造势,西边要暗暗地布置。如果运用得好,对方还在向东张望的时候已经被你包围了;如果运用得不好,不但你来来回回跑得累个半死,而且还会被敌人堵个正着。 第二套敌战计 虽然《三十六计》研究的都是斗争的计谋,这些计谋往往强调的是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能不打的时候就不打,能不行军的时候就不行军,能用嘴巴说成事儿的时候就用嘴巴去说……但是,正所谓"常在河边走,焉能不湿鞋!",那么多次的斗争中总会遇到和敌人面对面的时候,会有遇到敌人抵抗的时候。《三十六计》就是这么周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取胜都在这里面有了,而敌战计里面讲的正就是如何行军、如何对垒、怎样取胜的计策。大敌当前的时候千万不能紧张,更不能发抖,根据现在的形势和双方情况,想想"敌战计"是大有裨益的。 第七计无中生有 以用做的,可以用怀的,也可以用说的...让没有的变成有的! 【原文】 诳也,非诳也,实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