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和电子产业算是经济危机期间各国经济的唯一亮点了,或者不如这样说,这算是中国和美国经济中不错的亮点,其他国家大概也许只能沾点光,当然,日本算是沾了大光的。 欧洲则有些郁闷,他们的电子零部件竞争不过亚洲地区,同时他们的电影也不够有影响力,中国和日本的电影借着潘多拉的东风已经开始进攻欧洲了,欧洲本土的电影反而毫无起色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和好莱坞合作才能加入潘多拉的阵营。即便是这样,欧洲的电影所能够占领的国际市场也很狭窄,中美日三国似乎是颇有默契地讲其他国家阻拦在潘多拉全球发行的模式之外了,而欧洲因为国家林立,并非统一的大市场因此在影片发行上颇为尴尬,它的片子无论怎么样成本都只会比好莱坞和中国的电影高,甚至连日本他们都比不过。
日本大量的潘多拉格式的小电影影片已经开始出现在了不限制这类音像制国家的柜台上,引发了某种难以形容暗流,欧洲人一方面在不满日本人的拍摄手法和味的同时,又忍不住大肆购买这种新体验,然后美国的小电影公司迅速跟进,因为这方面的原因,潘多拉头盔一点也不害怕谷歌和苹果的竞争。衣食无忧的欧洲人似乎特别追求感官的刺激,其结果就是欧洲的电影市场进一步地沦陷,虽然德国和法国,包括英国这三个雄心勃勃的大国同步地希望能够获得日本和中国受到的技术扩散的待遇,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在比较优势的情况下,他们根本不具备竞争力,哪怕德国和法国的工业部门还比较齐全。
大市场、上游产业链齐全、影视产业的足够积累,严格对照起来,欧洲的国家几乎都不满足条件,特别是在和美中日三国对比的情况下,这里面连最小体量的日本都有一亿多的人口。他们三个国家国内市场就足够广阔,更不要说三个国家同时所具有的国际市场了。即便是日本,他的某些电影类型也是世界顶级的存在,抛开小电影不说,奥特曼这种特摄电影的销量就足够让欧洲震惊了。
在产业链上,三个国家同样门类齐全,美国占据着技术优势。中日两国都具备产能优势,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就靠着中美日的订单活着。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正努力展现着自己名副其实的一面。西南地区的潘多拉头盔工厂在经过了短暂的调试之后,生产迅速地步入了正轨,工厂的管理人员想尽了办法增加产能,一点也不在意多增加人手的问题,实际上人手已经快达到上限了,现在对于产能的限制很大程度是由于生产线本身,副总理兼市委记一再地和尼克.安德森和福田光美的代表沈正辉提扩大产能的问题,这是显而易见的,一年三千万台的产能连国内市场都满足不了。再说根据电子产的定律,这东西用上两三年不是就要换新的了吗?即使软件不更换,硬件升级什么的也是也能赚钱吗?加个传感器,再加一个手套鼠标,全身感应器衣服,游戏手柄等等,外设设备也是钱啊。这又是多大的市场?虽然这不是这个市唯一的业绩,但是在一排业绩之中,这个业绩最显眼,最亮眼。
即便是用头盔看小电影激怒了保守的家长,东西也可以通过出口换取外汇,要知道在世界经济发展受挫的现在。出口下降是必然的事情,拉动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中,进出口是最重要的一环。现在,头盔代替石油成为了某种利器,美国据说都依靠头盔的出口维持qe。
当然,美国所看重的不仅仅是硬件的市场,他们看重的是这硬件对于好莱坞产业极大地利好。中美日三国在电影产业上都是相当有积累的,特别是美国的好莱坞,在商业化程度上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上百年的积累让它底蕴深厚,六大公司拿出自己的经典影片和潘多拉公司签订了合同以后,影片在世界范围内的销量几乎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全球的电影市场,美国好莱坞的产值几乎凭此扩大了一倍,这大概也是美国方面对于尼克.安德森的经营策略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