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过来省亲,可不是来逛大街,领略风土人情的,来这里,是来解决未来出路问题的。
这俞家二太太的爹,也就是俞杏娘的亲外公,那可是连当今皇帝都要竖起大拇指称赞的人,要不是他那做伯爷的老子一个不小心在训诫他凶猛大哥学业不精时说漏了嘴,他娘和他舅舅还想不到舅母娘家来。
谢清澜想到父亲上回在书房对他大哥嚎得那一嗓子:“我连番给魏老大人去信,若是你课业精进,就不会进不了麓源书院了!”就不由得发笑。
这麓源书院,以前确实只收贫寒子弟。耐不住这几年名气太响,连当今圣上知道魏大人告老还乡之后不忘报国,给大梁朝提供了许多治国能人,特地写了一块大匾给人老爷子书院送去,以示嘉奖。大梁朝是没有国子监这种国立学堂的。皇帝用人,全靠举荐和文武科举。对麓源出来的举子,更是高看了好几分。
一来二去,下头一堆臣子的心里头就活泛起来,官位不理想的想更上一层,官位理想的想进去镀镀金,出来更受皇帝器重。魏老大人的穷酸品行天下皆知,跟他沾上边,顶一个魏氏门生的旗子,比脸上写“我是清官”还管用。
谢清澜的大哥,也就是大谢同志,就是属于镀金的行列。老谢起初也没多重视这事儿,想想自个儿也是堂堂忠勇伯,他老魏头再能折腾,也只是个告老还乡的庶民,就跟风随大流,也轻描淡写的写了一封求学信给魏老爷子。
这下学校成了菜市场,霉瓜烂菜冻萝卜,全要往里头挤,皇帝不乐意了,前一阵子直接发火了,意思大抵就是:你们这群混蛋,平常光吃饭不干事,举荐的人才个个比草包还草包,我好不容易自己发掘了一个人才培训基地,就惦记上了,是不是看我日子过得太舒坦,想气死我!行了,知道你们靠不上,我也不想靠了,从今儿个开始,凡是去麓源书院的官家子弟,查出来哪个滥竽充数,行贿者统统死啦死啦地。tart一"_b1ank"da
人哪,就是劣根性强。
麓源书院就是教学质量再烂,经过皇帝金口一提,上下那么一炒作,名气不响才出鬼了。更何况,麓源书院可是平民书院,在民间本就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原本抱着试试看心理的一众家长,现在看bss大人这么重视,被他老人家唾沫星子一喷,集体红了眼,握拳道:“不进麓源非好汉。”
要说忠勇伯世子大谢的学问,其实也不能算差,在平辈里头,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也不晓得是不是老谢同志第一次写信的措辞太不当,他带着大谢去面试了一次,魏老爷子就跟
嗑了摇头丸一样,脑袋摇得那叫一个带劲。
老谢恨啊,他平时最大的嗜好就是显摆自个儿两个儿子,特别是将来要继承爵位的大谢,更是被他夸得天上有地上无,这回居然在魏老爷子那里吃了闭门羹!他就跟得了被害妄想症一样,看谁都觉得那人在笑话他。
老谢一边酸不拉几唾弃魏老爷子一把年纪还要作秀,心里很不爽:喵喵的,你一个糟老头子退休就退休了,还不在家里头好好蹲着,偏要搞什么再就业,充圣人办学堂!一边死命给魏老爷子写信。因为涉及“明年的今天”能不能继续和家人一道看月亮的问题,所以老谢也不敢用自个儿的爵位去压人。
眼看着冬天过去,春天又来,北风走了,雪化了,花开了,老谢同志跟魏老爷子的关系,依旧停留在笔友上头。
老谢同志吐血,吐啊吐啊就吐习惯了。谢清澜趁着老子跟大哥对着愈来愈高的魏老爷子回信悲春的功夫,去伯府老太太那里请了一趟安,把老人家哄高兴了,包袱款款,哧溜一下到了舅舅家,把舅妈撺掇回了俞府。
谢清澜知道,俞家老太太和二太太,是跟他前程攸关的人物,他做事一向有分寸,到了俞府,也是步步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