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考上前收走卷纸,记录,封存。

    主考翰林院学士方大人一边下跪行礼,一边向两位凤子龙孙问询:“回禀七殿下。九殿下,卷子已经封存,为以示公平,先放于微臣处,待批阅之时,还请二位殿下监督。”

    “可。”

    皇二代李烨依旧惜字如金,却起身虚扶了一把方学士。

    这个举动足够让翰林院学士满脸笑容,在他看来,七皇子虽身居高位,却沉稳持重,以礼待人,这可是明主之兆啊!

    随后,主考方大人命人呈上签筒,当着锦州文武官员和两位皇子的面,抽取考题。签筒中的六根竹签上分别事先写好了一道时事,或农田赋税,或民风兵事,或君臣之礼。

    方大人拢了拢袍袖,伸手在玉签筒中抽一出一根,慢慢翻至掌心,定睛一看,顿时讶然。

    没想到竟是前几日朝堂上吏部尚书提出的问题。

    只见,青竹签上写着一行字:何以执政。通俗点说,就是用什么来掌控国家?

    这可不好回答。

    拿到第二场论的考题后,不少士子们顿时傻眼。

    执政?

    在场的儒生哪个干过?

    别说执掌国家了,就连个七品县令都没撸袖子干过,整天苦读四书五经,想着就是飞黄腾达,封侯拜相,置于执政?

    那也得先当上官再说吧?!

    可论,考的就是时事,你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是绝对不成的。

    光会读书,默写经典,那叫活人印刷机!要你何用?

    身为一个策论者,脑洞就得开的大,该你操心的你得想,不该你操心,你也得想想!

    这题对于别人,或许有难度,但对谢瑜来说,完全信手拈来。

    盖因这个问题,在数年后,由翰林院的纪益添博士给出了答案,写成策论上表景帝。当即龙颜大悦,下旨将此论下发至各县学,凡儒生均要诵读理解。谢三少那时虽要假装屡不中第,但也是儒生大军中的一员。

    好歹重活了一世,有上天赐给的作弊器,真是不想用都不行。

    于是,谢瑜铺开宣纸,悬腕挥毫,写道:“为政之要,唯在得人,须知贤用贤,方能君明臣贤,上下一心”

    笔锋落于纸上,苍劲有力,带着势在必得勇气。

    书就后,谢瑜一边检查,一边在心里暗暗佩服纪博士的远见卓识,将来若是有幸,定要去拜访感谢这位大儒。

    第二场比试很快结束,相比第一场,多了许多张苦逼脸,一个时辰构思尚且不够,更别提还要写篇论文了。

    这感觉颇像后世考试写作文,不少儒生都体会了一把刚写一半就被人收卷的泪流满面感。

    巡考的动作十分迅速,甭管你是高兴地蹦上蹦下,还是心塞到无语泪千行,反正看见答完的他便收起来,标号,再命人抄录一份,然后张贴在贡院外的木板上。

    若是看见白卷或没写完的,那更简单!

    直接在手里的名册上画个叉,然后笑容满面地对该考生说:恭喜你,你被淘汰了。

    不是巡考故意为难考生,实在是为策论者,若思维不够敏捷,即为无急智。

    急智是种特殊才能,和平年代还不突出,但在战争时期,就可能是决定数万军队生死存亡的大事!

    战场上瞬息万变,若无急智,就做不到随机应变。

    这也是策论大比与科举的区别,普通科举三年一次,取数十至百人,而策论大比每年一次,只取三人。

    贵精而不贵多。

    贡院外,儒生们都抻着脖子,纷纷翘首以盼,见巡考来帖卷纸,便自动让开过道。一等贴好,又立刻围上来,带头的会大声念出内容,然后与众人开始讨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