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土,拥有的人力、物力、土地等战争资源亦非初入关时可比。

    4,全国各地反清势力除台湾郑氏集团外,已基本被消灭光。

    5,吴三桂本人也已年过六旬,垂垂老矣,不管是身体状况、精力还是进取心,较于年轻时无疑都会大打折扣,不会轻易也没必要舍弃眼前的高官厚禄再冒灭族的风险去造反。且早年跟随其征战四方的关宁军已不复存在,后来招募的军队,无论是战斗力还是对吴氏的忠诚度都远非关宁军可比。

    (二),耿精忠方面。无力主动发难。

    耿精忠出生的那一年,清军入关。用现在的话说,他是生在“新社会”,长在黄旗下(耿精忠祖父耿仲明被编入汉军正黄旗),是耿家降清后的第三代。以这种人生经历,无论是资历、声望、军事才能各方面,都不能与吴三桂和尚可喜同日而语。而且,耿的军事实力也不强。

    据魏源的记载,耿精忠与尚可喜各有兵员十五佐领(一佐领约二百人)、绿旗兵六七千,丁口二万人[12]。即便他们“旗下所蓄养甚众...其数更超过额兵”[13],耿、尚二藩各自兵力也不会超过二三万人。凭耿精忠的那点能耐和实力,若没人挑头,耿精忠想都不会去想反叛的事。

    (三),尚可喜方面。至死未叛。

    早在康熙批准撤藩时,尚氏即赶紧打点行装,准备搬迁。三桂叛乱之始,圣祖采取紧急措施,下令停撤。尚氏遵旨,守在广州待命。叛乱迅速波及广东后,他奋起投入平吴剿耿的斗争,始终保持臣节。尚可喜尽全力平叛,有数次军情危急,甚至准备好了柴薪要举火自焚。

    对尚氏的一片忠心,康熙颇为感动。十三年(1674)十月,令广东文武将吏都听平南王尚可喜节制,“一切调遣兵马及招抚事宜亦听可喜酌行”[14];十四年(1675)正月,为表彰和奖励尚可喜对朝廷忠诚不贰,上谕“平南王尚可喜...著进封平南亲王,即令其子尚之孝袭封(王爵)。尚可喜以亲王品级顶带支俸,示朕优眷之意”[15];除了封官进爵,康熙还大打亲情牌,对尚氏进行感情笼络,甚至彼此以父子相喻,二月一日,康熙批示:“今览王奏...朕与王情同父子,谊同手足。览疏未竟,朕心恻然”[16]。及可喜死,康熙叹曰:“平南亲王尚可喜久镇疆,劳绩素著。自闻兵变,忧郁成疾,始终未改臣节,遂至殒逝可悯”[17],可谓对尚氏的盖棺之论。

    撤藩前,康熙还信誓旦旦地说尚氏“蓄彼凶谋已久”,在三桂叛乱后却又跟尚氏套近乎“朕与王情同父子”,让人一笑置之,“一切皆有可能”!这颇类似于今人为了利益而认干爹。

    康熙所谓“三桂蓄异志久”[18],很难让人信服。三桂若早yù反清,何以要坐失良机,偏要等到自己年迈、各方面形势皆不如昔时去反?抛开人品的因素单说能力,三桂也算是久经沙场的名将,名将者,审时度势,知己知彼乃基本功。三桂难道连那么明显的优劣势都不能辨析?为满清的江山鞍前马后,立下不世之勋,在用千万反清志士的鲜血染红了头上那顶王冠的同时,他把全国人民都给得罪了,成了不折不扣的汉jiān。坐镇云南后,三桂始终保留大量军队,也是借鉴历史教训的结果和谙熟政治的表现,因此,“怀‘藏弓烹狗’之虑,深‘市权固位’之念”[19]也就可以理解了。在康熙撤藩,要剥夺其一切军政权力时,非但三桂本人,其部下的抵触情绪也是很大的。所以,撤藩令一下,“全藩震动”[20],他周围的一些核心人物不甘心俯首听命。其侄儿吴应期劝道:“就迁于辽东,他日吹毛索瘢,只就戮耳,岂若举兵而父子俱全哉?”[21]这从侧面也可看出三桂反清是无奈之举。更直接反映叛清实非其所愿的实例,是在其子吴应熊被康熙杀掉后,“三桂善持两端,反后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