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方法进行组合,完全可以做到把已知c未知的世界或知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型。
也就是说我们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不停的探索和寻找,最终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这个知识体系可以包含所有我们已知c未知的情况。
当一个人可以通过一个点(一个问题),然后最终完成整个知识体系的模型时,他就具有了跟佛祖一样的智慧。
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离不开各种奇思妙想。
这种说法很容易就会想起“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
也就是说参禅也离不开这两种状态。
理解了禅字,我们再来看看枯字。枯字是木和古合起来的一个字,也就是说枯代表的是古老的树木。
但是树不管活多久,它都不能离开自己生长的地方。
因此,古代修行者针对树木的这种特点认为一动不如一静,所以有了静坐。
而单纯的静坐很明显对身体没有太大的好处,树木本身也并不是一直不动的,因为当风吹过树梢时,树会随着风一起摆动。
所以不管是参禅c站桩c瑜珈等等各种修行法门在静坐或者守神静心的时候并非完全保持不动。
同时,枯木最大的一个特点叫做“枯木逢春”,这是树木所独有的一种景象。
枯木适春代表新生,在修行者的眼中也叫向死而生。
真正的枯禅取的就是这个枯木逢春的意境。
所以,不要认为枯禅就是无休止的静坐如枯木,而应该理解成一种意境。
禅的智慧是一种只能体会c不可言说的意境。
所以修行者最重悟性。
参禅c悟道都是一个道理。
说完枯禅,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天地万物的生灭。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时光很短暂。
可是如果放到这天地的角度去看,万物生长也罢,死亡也罢,终归都属于这天地,生死本身只是一种能量的转化过程。
也就是说天地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天地间的万物。
如果把天地缩小到人体大小,那么这天地间的万物和人体的细胞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体的新陈代谢每天都在变化,但人这个身体却还是基本保持着本来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身体上的细胞关注过么?
人类的身体停止了新陈代谢就会死亡,如果这天地间所有的生命都停止运作或死亡之后,这天地是否还能算作是存在?谁又来确认它的存在?
“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句话是说天地的存在并不是天地本身去做的决定,而是因为天地万物的存在,是天地万物证明了天地的存在。
在这个过程当中,天地并没有表现出多余的动作,而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这天地万物才能够形成自己的一套生存方式,这套生存方式保证了天地万物可以进行传承和繁衍,只要万物不灭,天地就可以长生。
人类如果想要达到类似于天地一样的情况,该怎么做呢?
从人类开始有智慧到现在经历了多少年我们不去讨论,也无法讨论。
这中间有多少人存在过?能够留下名字的有多少人?
那些在历史上留名的人是死了还是活着?我们活着,未来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的名字?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圣人把自身的得失放在一边,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来帮助别人,从而获得人们的尊敬,使人们世世代代都能记得他,从而让自己的名声能够长久的存留于世。
虽然从表面上看圣人活的岁月未必会很长,但是所谓的长久就一定是活着才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