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分割线---
圣人降世本身是为了教化世人,简单的理解其实就是传教。
在当代,大多数人对传教这个词的印象来自于传教士,这是西方宗教里关于神父之类的统称。
所以很多时候,当人们提起传教这个词,总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其实,传教这个词在汉语里的意思是:掌传教令的郡吏。
也就是说它的正确含义应该是传授c教育的意思,本身没有歧义。
作为一个传播知识c教书育人的导师,如果他在教别人的时候仅仅只是说一句“你们这样做不对啊”之类的来解决,估计没人会听。
现实中也确实是这样,所以必须找到一个让人们认同的理由。
老子发现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良,并且人们都愿意接受美好的事物c喜欢善良的人。
至于那些不好的人或事往往会遭到人们的唾弃和远离。
他觉得这个问题值得人们去思考:同样都是人,为什么好的会被人接受,坏人就要受到折磨呢?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恶:在这里读[],讨厌,憎恨。
斯:则c就。在这里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已:在这里代表过去。
很多译文中都解释成: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
这种理解初看似乎没问题,但是如果结合“斯恶已”三个字来理解,就变成了: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就讨厌了。
这么一看,就会觉得十分怪异。
另外,恶字在这里代表讨厌,憎恨,跟丑没关系。
如果把恶字读作[è],代表的是不好与凶狠,同样跟丑没关系。
再说,如果恶字代表丑,那老子直接写成美与丑就行了,何必用一个恶字?!
因此,上面的解释很牵强。
我们先来看“斯恶已”三个字,这三个字的意思合起来应该理解成:就讨厌或憎恨过去。
为什么讨厌c憎恨过去呢?
我们再看前一句就会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讨厌过去是因为我们知道了美这个字眼。
这种说法在西方圣经中也有相关记载:
亚当和夏娃生活在伊甸园中,神说除了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之外,园中其它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结果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吃了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然后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样子,于是知道了什么是美c什么是丑。然后当神来找他们的时候,他们因为害羞而躲起来。
也就是说当人们开始有了美这个观点之后,然后发现原来过去的自己是那么傻c那么笨,竟然不知道这世上还有美这种东西。所以开始讨厌过去。
也就是说从知道美这个观念之后,才有了丑和恶的出现。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应该理解成:当人们知道了什么是美c什么是善之后,于是开始讨厌过去的自己和生活,并逐渐发展成为讨厌c厌恶与美和善相对的一切事或物。
这大概是所有生命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
比如花草会优先选择肥沃的土地和饱满的种子作为自己族群的延续,野兽会优先选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