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集中到镇上来盖房子,乡里就规划了这条新街,很快新街两旁就新楼林立,兴旺热闹一时,被大家称为“小香港”。李力行对此深感欣慰,也算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了。但眼下的新街却显得很冷清,大多关门闭户,连镇政府都有些灰头土脸无精打采,上午九点多了,半掩的大门内外看不到半个人影。李力行几个进去转了一圈,里面所有的办公室都没人上班,只有门口值班的老头漠然地看着他们,一问三不知。书记县长脸色都紫了,正要打电话,李力行说:“算了,等我们看了老朋友再来吧。”

    几个人跟着李力行出了新街口,在一片开阔的农田边站住。大家都很茫然,县长问:“省长,您的老朋友在。。。。。。?”

    “在那。”李力行指着眼前那一大片抛荒的农田,眉头紧蹙说。

    “那?那,那没人啊。”县长说。

    “是啊,看来是见不着了。”

    李力行也很茫然,他记得这片农田是水口乡最肥沃的土地,最适合萝卜种植,当年龙老爹就是在这里率先建起标准化的蔬菜大棚,成为水口乡生态萝卜种植示范基地,吸引了不少农户前来参观学习,回去后纷纷仿效,很快周围三个乡都按照龙老爹的标准建起了一百多个蔬菜大棚。龙老爹在李力行的支持下,趁热打铁成立了水口萝卜产销合作社,又和香港老板成立了合资公司,将水口生产的以萝卜为主的绿色蔬菜出口香港。整个过程,李力行都是亲历亲为,那些蔬菜大棚就是他看着一个个矗立起来的,比自己的孩子还亲切,比多年的老朋友还亲近。可是,现在却看不到它们半点踪迹,映入眼眸的是一片荒凉以及遍地蔓生的野草。这究竟是怎么了?那么好的一个蔬菜基地怎么会没了呢?

    李力行返回新街,街上同样是一片萧瑟,当年新建的楼屋现在显出破落户一样的寒碜来,当街的门面大都关门闭户,很多卷闸门油漆剥落,锈迹斑斑,显然很久没开过门了。李力行记得,那时这些门面大都摆满了新鲜的蔬菜,那些不够出口标准的萝卜摆在这里,成了内地菜商们的抢手货,满街都是前来拉货的卡车农用车。此外,还有为客商们服务的饭店旅馆商铺间杂其中,个个生意兴隆。很显然,水口萝卜没了,这些生意也跟着消失了。

    李力行好不容易才看到一个坐在店面门口抽烟的老人,就和他攀谈起来:“老哥,你们怎么不种萝卜了?”

    “人都活不下去了,还种什么萝卜?”老人冷漠地说。

    县长正要发作,被李力行制止了:“你们去镇政府等我吧,我和老爹拉拉家常。”

    书记和县长脸色都变了,犹豫着走还是不走。“那我们先去,省长您聊。”赵文山说,拉着书记和县长就走,只留下钱秘书陪着李力行。

    李力行让钱秘书去买包烟来,自己蹲在门槛上,用北山土话和老人说话。出去闯荡了很多年,尤其在北京工作了几年,李力行早就操练出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如果只听口音,肯定会被人认为是地道的京官。但人就是奇怪,不管你走多远,经历过什么,你就是抹不掉胎记,忘不了乡音,摆脱不了你落地生根留下的痕迹。除了有自己语言(如苗语)的少数民族,阳洞和北山口音差不多,李力行一听那熟悉的乡音,很自然就回到了当年,一口地道的山阳土话很顺溜地脱口而出,一下把自己和老人的距离拉近了。

    “老爹,家里几口人啊?”

    “四口人,就剩我一个在家了。”

    “其他人呢?”

    “儿子媳妇带着孩子去广东打工了。”

    “我记得这里原来没人出去打工啊,都在家种萝卜,收入很高。”李力行说,“如果我没猜错,你这楼屋还是卖萝卜建起来的,对吧?”

    “是啊,都十来年了,”老人说,“那时候萝卜能卖肉价钱呢,只是现在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