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别处避他!”百顺醒来,知道他父子之仇,到了yīn间还不曾消释,只得另寻一地,将单玉、遗生迁葬一处。
一夜又梦见遗生对他哀求道:“叔叔生前是我打死,如今葬在一处,时刻与我为仇,求你另寻一处,把我移去避他。”
百顺醒来,懊悔自己不是,父子之仇尚然不解,何况叔侄?既然得了前梦,就不该使他合茔,只得又寻一地,把遗生移去葬了,三处的yīn魂才得安妥。
单玉、遗生的妻子年纪幼小,夫死之后,各人都要改嫁,百顺因她无子,也不好劝她守节,只得各寻一份人家,送她去了。
龙溪没有亲房,百顺不忍家主绝嗣,就刻个“先考龙溪公”的神主,供奉在家,祭祀之时,自称不孝继男百顺,逢时扫墓,遇忌修斋,追远之诚,比亲生之子更加一倍。后来家业兴隆,子孙繁衍,衣冠累世不绝,这是他盛德之报。
我道单百顺所行之事,当与嘉靖年间之徐阿寄一样流芳。
单龙溪所生之子,当与春秋齐桓公之五子一般遗臭。阿寄辅佐主母,抚养孤儿,辛苦一生,替她挣成家业,临死之际,搜他私蓄,没有分文,其事载于《警世通言》。齐桓公卒于宫中,五公子争嗣父位,各相攻伐,桓公的尸骸停在床上六十七日,不能殡殓,尸虫出于户外,其事载于《通鉴》。这四桩事,却好是天生的对偶。可见奴仆好的,也当得子孙;子孙不好的,尚不如奴仆。凡为子孙者,看了这回小说,都要激发孝心,道为奴仆的尚且如此,岂可人而不如奴仆乎?有家业传与子孙,子孙未必尽孝;没家业传与子孙,子孙未必不孝。凡为父祖者,看了这回小说,都要冷淡财心,道他们因有家业,所以如此,为人何必苦挣家业?这等看来,小说就不是无用之书了。若有贪财好利的子孙,问舍求田的父祖,不缘作者之心,怪我造此不情之言,离间人家骨ròu者,请述《孟子》二句回覆他道:“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评」
看了百顺之事,竟不敢骂人奴才,恐有如百顺者在其中也;看了单玉、遗生之事,竟不愿多生子孙,恐有如单玉、遗生者在其中也。然而作小说者,非有意重奴仆、轻子孙,盖亦犹《春秋》之法,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于夷狄,则夷狄之。知《春秋》褒夷狄之心,则知稗官重奴仆之意矣。
------
第十二回 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
词云:妻妾眼前花,死后冤家。寻常说起抱琵琶,怒气直冲霄汉上,切齿磋牙。及至戴丧?p,别长情芽,个中心绪乱如麻。学抱琵琶犹恨晚,尚不如她。
这一首《浪淘沙》词,乃说世间的寡fù,改醮者多,终节者少。凡为丈夫者,教训fù人的话虽要认真,属望女子之心不须太切。在生之时,自然要着意防闲,不可使她动一毫邪念。
万一自己不幸,死在妻妾之前,至临终永诀之时,倒不妨劝她改嫁。她若是个贞节的,不但劝她不听,这番激烈的话,反足以坚其守节之心;若是本心要嫁的,莫说礼法禁她不住,情意结她不来,就把死去吓她,道“你若嫁人,我就扯你到yīn间说话”,也知道阎罗王不是你做,“且等我嫁了人,看你扯得去、扯不去?”当初魏武帝临终之际,吩咐那些嫔妃,教她分香卖履,消遣时日,省得闲居独宿,要起yù心,也可谓会写遗嘱的了。谁想晏驾之后,依旧都做了别人的姬妾。想他当初吩咐之时,那些fù人到背后去,哪一个不骂他几声“阿呆”,说我们六宫之中,若个个替你守节,只怕京师地面狭窄,起不下这许多节fù牌坊。
若使遗诏上肯附一笔道:“六官嫔御,放归民间,任从嫁适。”那些女子岂不分香刻像去尸祝他?卖履为资去祭奠他?
千载以后,还落个英雄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