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金的狂热粉丝何止少数?

    极端者,“偶像”一句话,即便要他付出百万c千万,甚至生命也在所不惜。

    这根本就是“母亲”的转移。(转移至“偶像”上)——一种维护“母爱”的本能。

    只不过这种“保护母爱”的本能转移到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偶像”身上。

    造成了一种几近生理的分裂性。

    这就好像有人对他说:“连你的偶像这么优秀和完美的人都逃不过那个宿命,你怎么可能逃脱?”

    这是令患者对恢复健康快乐无望的深层原因。

    他根本无法从所谓的“宿命论”中出来,因为和崇拜“偶像”密不可分的“粉丝”心理,有数量成万上亿般强大的“共鸣”和“共识”。

    不经过深层记忆,根本无法从那种“不良共识”中出来。

    可见,心理疾病就是如此隐秘至极地产生

    不经过深层分析,是根本无从发现的

    只能给患者以无力地安慰和劝说

    但是,问题要从全面的角度看:这种与母亲的身心分离,有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他甚至在快到初中年龄,去不远地买东西的时候,都必须要妈妈陪着,以确保她的存在。可见,所谓的“偶像”只是从最初对妈妈的感情,不断向外界转移的产物。无怪乎人们对“偶像”的崇拜几近疯狂:为了追求某位“偶像”,不惜一掷千金。就像人们为追求网游中的“强大人物”,可以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甚至可以为之醉生梦死。心理疾患者的疾病之所以无法摆脱,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因为对“偶像”的深深沉迷;偶像的一言一行,似乎注定了他的一言一行,根本无法自主。就像此例,其实他只需回忆到最初反抗堂姐时的心态,一切偶像的负面作用将不复存在。

    回到主题:

    上述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身心与母亲的分离状态。

    如果细心一点,就能发现:

    这次经历与他抗拒进校同出一辙。

    同样是刚开始抱着美妙的好奇心,突然之间转换为恐惧。

    而且,这次经历应先于在学校受到惊吓的经历。

    因为保护母亲最原始的本能机制,根据前面的分析也得知,保护母亲就等于保护自己。

    因为孩子与母亲总是身心相连的。

    原始的本能机制被压制,

    所以导致以后受到惊吓也无法抵抗。

    从此以后,他对邻里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由最开始与人交流的好奇c探索,转变为对邻里的抗拒。

    后来性格突变后又对邻里过分谦和。

    由此可见那些杂乱的人群当中可能有他的邻里。

    这种抗拒导致他以后内向的性格,与人交流有障碍。

    尤其看到严肃的人很害怕c紧张。甚至头脑一片空白。

    这与当时他印象中,进入他家中的那些表情严肃的人群有关。

    但如果强行要他与人交流,他又会向那些人过度妥协,演化为退行满足,最后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但即便是如此晦涩,也能从他的本能中找出“良药”来抵抗这次恐惧的经历。

    那就是他的一次梦魇——他突然从熟睡中弹起来,指着空中怒吼,然后又安心地躺下睡着。

    这就是他潜意识反抗别人侵犯他母亲的本能。

    再强的力量也无法压制住他这种保护本能。

    这种本能的爆发还可以从他一个晦涩的症状中看出。

    那就是他喜欢在书本中狭窄的字里行间写字,而且想像能在这狭窄的空间写出巨大的字。

    这也是一种突破桎梏的本能力量。

    只要记忆起这种力量,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