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二年,黄俊平就要退休了,应该看破官场,看破一切,更不应该搬弄是非。退休,对当官的人来说,就是政治生命的结束。古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黄俊平到死也没改变他一贯来的作派,那就是挑起鱼蚌之争,从中渔利。
有人把官场比喻成白道,既然是道,就存在道义,背弃了道交,你就会被众人甩开,变成了孤魂野鬼。其实不然,官场是最不讲道义,最没有道义的世界,许多讲道义的人,最终都被道义抛弃了,成了道义的牺牲品。相反,像黄俊平这样阴一面阳一面的小人,却混得风生水涨,处处受到欢迎。
正是他栽下的这根毒刺,在几年之后,变成了一张巨大无比的毒蕃篱,把徐东海和刘震云分隔在网的两边。这里有个问题,有人一定会追问,黄俊平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跟徐东海并没有深仇大恨,再说,得罪了省委书记,对他来说,也没有什么好处,实在犯不着出些下策。在官场,许多事是不能问为什么的,你失势,有人乘机落井下石,你得势,也会有人心里不舒服,给你上眼药,让你难受。黄俊平这样做,不能用常理来解释,大概就是所谓的小人心理作祟吧!后来,在北京,杨德水无意间得知了事情真相,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日防夜防,小人难防!
省委书记要兼职省人大主任的传言,只是一根引发黄俊平对徐东海强烈不满的导火线,这背后另有一段鲜花为知的隐情:
黄俊平的小儿子黄安康在北京读大学,毕业后留了校。黄俊平觉得留校当老师没有什么出息,多次动员黄安康从政。黄安康经不起老父亲的软泡硬磨,终于答应去考公务员。他报考的是团中央。不说听的,单听这三个字,就知道是一等一的好工作,如果进去,前途无量,黄俊平自然是满心欢喜。笔试成绩出来,黄安康不负父望,考了第三名。招考的名额只有两个,能不能如愿以偿,关键就看面试成绩了。笔试是硬碰硬,面试则是个软项目,多少有点文章可做。这是发生在去年十一月份的事。古话说,稻麦爱大,儿爱小,为了小儿子的前途,黄俊平几乎动用了所有可以动用的资源,这其中也包括徐东海和刘震云。因为两人都是京官出身,跟北京方面关系密切。
他打听清楚了,进入面试的另外三个人,个个都来头不小,第一个的爷爷是名将军,据说宣传部里有个副部长还是老人家当年手下的宣传干事。第二个是某名校的学生会主席,站在他背后支持的是整个团派,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在没有实行公务员考试制度之前,上至团中央,下至各省市团委,都是从高校中物色人才。团派说白了就是校园派,在新中国的政治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份量,不少省部级高官,甚至是国家领导人,都是团派出身。第三个也不简单,父亲是个财大气粗的老板,连续多年入选国内十大优秀民营企业家名录。老子英雄儿好汉,这话听起来,许多人会感到不舒服,但事实往往就是这样。受祖辈父辈的影响,这些人无论是见识c学识还是能力水平,都比一般人要优秀许多。
面对近乎残酷的角逐,黄俊平心里也没底,便四处活动替小儿子做工作。作为省委副书记,平时跟北京方面的联系肯定不少,可关键时候,却发现很少有人能真正帮得上忙。他是个老官场,深知官场的规则,疏通关系关键是找对人,而不是到处撒网。也不知他从哪里了解过来的信息,说是徐东海曾在团中央锻炼过半年,便找上了他商量。
徐东海并没有正式在团中央工作过,年轻的时候,借用过去几个月,事情干完了,也就回到了本单位。徐东海不想误导黄俊平,便跟他实话实说,都过去二十多年了,认识的几个人早就不在团中央工作了,恐怕说了也是白说。黄俊平又找上了刘震云。刘震云满口答应帮忙,为此,还特地跑了一趟北京,摆了一桌酒,宴请了团中央组织部的一名副部长。正是这名副部长的一句话,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