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即使不在伊斯坦布尔,依然会创作杰出的作品,依然会放shè出夺目的光彩。”
2002年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的《雪》(Kar)是关于20世纪90年代土耳其东部边境卡尔斯城政治斗争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中的“雪”具有多层含义,从而使这部作品给人以层峦叠嶂之感。一是自然界的雪,无论是雪花还是积雪;二是小说主人公卡(Ka)创作的《雪》;三是小说中出现的一位介于作者帕慕克与主人公卡(Ka)之间的人物“奥尔罕”刻意追寻的《雪》;四是帕慕克创作的《雪》。卡进入卡尔斯城不久,纷纷扬扬的雪花使这座城市一度与外界jiāo通中断,铺天盖地的积雪为卡尔斯城平添几分神秘色彩:“雪无处不在,人物在雪中活动,爱情和yīn谋在雪中孕育,思想在雪中运行。雪使这个小城与世隔绝,雪制造了小城里的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氛围。”“他在书中数百处写了雪,每一笔写的都是雪,但因为他的雪都与Ka的心境、Ka的感受密切结合着写,因此,他的雪就具有了生命,象征也就因此而产生”。例如小说中这样写道:“雪在一种神秘甚至是神圣的寂静中飘着,除了自己时隐时现的脚步声和急促的呼吸声,卡听不到任何声音……有的雪花缓缓地向下坠落,而另外一些则坚决地向上,向黑暗深处升去,然而大厅里一片死寂……大家像蜡烛一样一动不动地坐着……”莫言称之为“丰富的象征”与“神奇的比喻”,“这样的描写,既是物理的,更是心理的。这样的比喻,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写过雪的作家成千上万,但能把雪写得如此丰富,帕慕克是第一人”。[27]
小说的主人公卡(Ka)是一位诗人,曾流亡德国12年,回国后计划前往卡尔斯城,寻找生活在那里的爱人伊派克。卡来到卡尔斯城后,特别关注部分女学生因无法戴头巾而愤然自杀的社会问题,而这一问题与教俗冲突和女权运动等政治斗争jiāo织在一起。1980年9月军人政变之后,政府发布针对公务人员的《服饰和衣装法》,严禁fù女戴头巾。1983年土耳其高等教育委员会严禁戴头巾的女大学生听课和考试。1984年土耳其国家安全委员声称,戴头巾的女大学生是共和国世俗主义原则的敌人和fù女解放的障碍,因此理应被开除。1988年祖国党控制的议会表决通过一项法令,允许在校女大学生戴头巾,但军人出身的总统柯南埃夫lún和宪法法院均认定这一法令违背凯末尔确立的世俗主义原则,因此加以否决。进入20世纪90年代,关于女学生是否可以戴头巾的争论愈演愈烈。1997年年初土耳其军方再度干政,解散繁荣党与正确道路党的联合内阁,宣布取缔头巾。1998年秋土耳其高等教育委员会三令五申,严禁女大学生和女教师戴头巾。1999年议会选举中,戴着头巾的当选女议员一律被剥夺议员资格。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帕慕克在《雪》中描绘了一些女大学生因坚持戴头巾而被迫自杀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受其好友、一位日报记者之邀,卡(Ka)正在撰写一篇关于卡尔斯市选举的文章,着力剖析穆斯林与异教徒和无神论者,军队与政府和民间,世俗政党与伊斯兰复兴主义者,库尔德民族主义者与土耳其民族主义者之间的尖锐对抗。初来乍到的卡被迅速卷入卡尔斯城的纷繁聒噪和残酷斗争之中,最后以出逃和死亡告终。“读者跟随着Ka,一步步深入迷宫,先是像Ka一样迷茫,继而像Ka一样惊悚,然后伴随着他,体验着幸福、痛苦、企盼、焦虑、犹豫、嫉妒等感受,直至逃离这座城市。Ka直到死时,大概也没弄明白他这次爱情之旅何以演变成了死亡之旅,但读者却明白了他的失败,在于他的看似纯洁无瑕的爱,其实包藏着贪yù、自私和怯懦”。莫言称之为“叙事的迷宫”。[28]在帕慕克看来,《雪》是其第一部政治小说:“小说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