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所谓的突厥帝国,是为最初的突厥国家。此后,突厥帝国联合波斯萨珊王朝,灭亡中亚大国哒,其活动范围扩展到咸海以东的广大地区。6世纪末,突厥帝国分裂,形成东西两大汗国,分别领有蒙古草原和中亚的巴克特里亚、费尔干纳、粟特、花剌子模诸地。
位于亚洲大陆腹地的中亚,原本生活着印欧语系和阿尔泰语系的诸多族群。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族群经历了突厥化的过程,逐渐演变为突厥人的不同分支。突厥斯坦一词原为波斯语,意为“突厥人之地”,最早出现于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撰写的地理书之中,泛指咸海以东至帕米尔高原西侧突厥人统治的辽阔区域。
突厥人原本信奉原始宗教,盛行图腾崇拜。相传,突厥人是狼的后代,狼在突厥人的图腾崇拜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考古学家曾经在一处突厥人的古代遗址中发现一条腰带,上面绣有一头母狼喂养4个突厥男孩的图形。公元8世纪的突厥碑铭,也刻有母狼喂养突厥男孩的画面。哈里发国家征服之前,中亚地区的诸多族群信奉佛教、拜火教(即琐罗亚斯德教)、景教(即聂斯托里派基督教)和萨满教。
阿姆河(Amu Darya)系中亚地区重要的内陆河,自东南向西北流入咸海。阿姆河的左岸是波斯人的传统家园,而阿姆河的右岸则是突厥人的世界。倭马亚王朝(Umayyad Dynasty)时期,阿拉伯穆斯林将领古太白穆斯林率军东进,于705年越过阿姆河,攻入巴克特里亚,占领阿姆河上游重镇巴勒黑。706712年,古太白穆斯林率军攻入粟特,占领阿姆河中游的两座重镇布哈拉和撒马尔罕,进而降服阿姆河下游花拉子模一带。713年,古太白穆斯林的队伍深入锡尔河流域,攻占费尔干纳。古太白穆斯林在阿姆河右岸的中亚地区焚毁佛教庙宇、拜火教神殿、景教教堂和萨满教神像,建造清真寺,迁入阿拉伯人,强迫土著人口改奉伊斯兰教,向拒绝改奉伊斯兰教的土著人口征收人丁税,初步奠定中亚伊斯兰教化的基础。此后,突厥人常将其儿童作为贡赋上缴哈里发国家,突厥人随之逐渐流入伊斯兰世界的腹地。阿拔斯王朝(Abbasid Dynasty)建立后,突厥士兵开始出现于哈里发国家的军队之中。817年,阿拔斯哈里发国家在平息伊拉克反叛势力的过程中,首次使用突厥士兵组成的外籍新军,战绩颇佳。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穆尔台绥姆当政期间,曾经购买7万名突厥奴隶充当战士。
阿拔斯哈里发国家的藩属萨曼王朝(Samanid Dynasty,819999年),系改奉伊斯兰教的古代波斯贵族后裔建立的伊斯兰政权,采用埃米尔的称号,领有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位于阿姆河中游的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相继成为萨曼王朝的都城。河中地区位于咸海以南,是连接伊朗与中亚的天然通道,也是哈里发国家与突厥人jiāo往的重要历史舞台,相互之间的jiāo往方式则表现为频繁的战争、活跃的贸易、移民的浪潮和伊斯兰教的传播。萨曼王朝在其鼎盛阶段,屡屡征讨盘踞在中亚各地的突厥人,兵锋远至帕米尔高原西侧的怛罗斯,迫使喀喇汗国的都城向东迁至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在怛罗斯的清真寺,聚礼的穆斯林祝福着巴格达的阿拔斯哈里发和萨曼王朝的埃米尔。萨曼王朝以伊斯兰教作为国教,尊奉逊尼派,实行伊斯兰教法。萨曼王朝统治时期,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萨曼王朝的统治者奖掖伊斯兰教文化,撒马尔罕和布哈拉可谓群贤毕至,英才云集,宛若象征中亚伊斯兰教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名垂青史的穆斯林学者,包括医学家拉齐和伊本西那、哲学家法拉比和比鲁尼、诗人费尔多西和鲁达基,皆曾在萨曼王朝统治者的庇护下从事学术活动。
喀喇汗国(Qarakhanid Dynasty)也称黑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