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后面几章要论证的内容。
为了总结我们的“比较”分析,在我们进行全球分析之前,不妨看看另一位考察亚洲“衰落”和欧洲“兴起”时间表的学者的结论。罗兹·墨菲为了估量东方和西方的相对“效率”,对军事实力、经济繁荣和扩张、技术发展和政治凝聚力的总和作了评估:
大概从17世纪末或18世纪初开始,西方在许多方面的效率达到了一种上升状态,这个时间很可能与亚洲大部分传统(原文如此!)秩序的效率出现下降状态的时间吻合。西方的兴起和东方的衰落是绝对的,它们在时间上的重叠构成了对立模式。
墨菲画了一条“西方’的上升曲线和一条“亚洲”的下降曲线,二者在1815年jiāo叉。在印度的jiāo叉点稍早一点,在1750年前后或更早一点,而在中国的jiāo叉点晚一些。也就是说,墨菲对亚洲和欧洲的总体“效率”的这种印象主义的但完全独立的估计也支持了本书的论点:至少到1800年,亚洲在世界上还占有优势。
以上的论述只是构成了后面分析的基础。在第5章我们将分析世界经济的各不同部分是如何同时回应同样的、往往是周期xìng的全球经济力量。这种分析又为我们在第6章的探索作了准备;亚洲各经济体什么时候和为什么同时衰落了,西方如何和为什么不仅仅是相对于亚洲而“兴起”,为什么说这种兴衰是整个世界经济本身的结构与运动所产生的全球xìng、地区xìng和部门xìng后果。然后我们再来看世界经济的结构xìng和周期xìng力量,这些力量仅仅是在19世纪和周世纪才颠倒了东西方关系,而且从现象上看也是如此。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五章 横向整合的宏观历史
--------------------------------------------------------------------------------
但是,事实上,大多数欧美大学所耕耘的史学领域造就了一种微观历史观、甚至一种地方眼界。……历史学家对于纵向的联系(如传统的延续等等)很敏感,但是对手横向的联系则视而不见。……无论用各种专题研究所拼凑起来的历史“学科”的马赛克是多么绚丽多彩,如果没有一种宏观历史、一种尝试xìng的总体联系图式、至少是一种历史的平行论述,那么就不可能看清某一社会的历史独特xìng的全部意义……整合史学就是探索、描述和解释这种相互联系的历史现象。其方法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首先,需要寻找历史平行现象(世界上各个不同社会里的大体向时发生的类似发展现象),然后判断它们相互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发现近代早期的相互联系和横向连续xìng,必须深入到政治和制度史表象的背后,考察近代早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在这样做了以后,我们会发现,在17世纪,日本、西藏、伊朗、小亚细亚和伊比利亚半岛在表面上彼此相互隔绝,但实际上都回应着同样一些相互联系的、至少是相似的人口、经济乃至社会的力量。
约瑟夫·弗莱彻
在前面几章里对全球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结构作了勾画,但是对它的历时xìng运动仅仅是点到为止,尚未充分揭示。因此,这一章将运用某些分析方法来研究这种历时xìng运动,区分各种历时xìng和周期xìng的运动。因为,如果确实有一个单个涵盖全球的世界经济体系,而且它有一个把各地区、各部门联系起来的结构,那么就有理由推断,在某一地区或部门发生的变化应该至少可能在另一个或多个地区或部门产生了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