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当斯和其他一些学者把技术进步主要归因于手工业技术、创业精神乃至宗教。亚当斯甚至认为,技术对科学的进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科学对技术的推动作用。

    最后,虽然罗森伯格和伯泽尔把西方“致富”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欧洲在各方面的发展,但是甚至他们也承认:

    很显然,经济增长与科学的领先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截了当的。不仅西方的科学进展和经济进展在时间上是分开的(伽里略与工业革命的开始相隔150年到200年),而且事实上直到1875年前后甚至更晚的时候,西方经济中应用的技术大多发端于并非科学家的人,而且这些人往往几乎没有受过科学训练。除了化学家外,科学与工业在行业上的隔绝是相当彻底的。(RosenbergandBidzuN86:

    还应指出的是,牛顿崇信炼金术;欧洲的一个利用科学测量手段的例子是,威尼斯的齐奥万·玛利·博纳尔多在1589年的著作《换算成我们的长度单位的所有领域的大小和距离)中发现:“地狱与我们的距离是3,758又V4英里,宽度为2,505又VZ英里;天堂与我们的距离是1,799995,500英里”。

    因此,不胜枚举的证据表明,17世纪或18世纪甚至19世纪的科学对技术或工业革命的所谓贡献不过是库恩所进的“神话”。既然这样,从有关厂世纪科学革命的“重大问题”到有关‘官方的衰落”和“西方的(暂时)兴起”的“重大问题”岂不是无的放矢吗?基本如此,至少在我们所谈论的1800年以前的这个时间框架里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此,科恩(1994:500)作为结语而提出的问题十分正当且值得称赞:“‘科学革命’(这个用了50年的老概念)是否正在走所有历史概念的老路?”他回答说;“可能是,因为这个概念迄今已经履行了其一度有用的职责;已经到了抛弃它的时候了。说到底,历史概念不过是隐喻,人们千万注意要具体地对待它们。”阿门!

    除了感叹以外,不要太乐观了:这种欧洲中心论的神话看来还有生命力,而且在亚洲人中间也是如此。亚洲人由此而产生的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曲解甚至更令人吃惊!例如,阿尼鲁德哈·罗易和S.K、巴格齐把哈比布称为印度中世纪技术史研究的先驱。阿赫桑·凯萨尔(1982)也对哈比布深表谢意,因为他的研究著作(印度对欧洲技术和文化的反响》是根据哈比布的建议撰写的。实际上,哈比布本人也为罗易和巴格齐主编的著作写了论述问一主题的一章。另外,哈比布在另一篇文章中也写道:“即使还没有对史料进行详细的研究,但是要否认(在技术方面)印度在问世纪肯定已经被西欧超越了,则是愚蠢之举。”对哈比布提出的一些证据,我们在下面将金加以考察。正如我们在第3章中已经看到的,普拉卡什(1994)驳斥了哈比布的许多推论,还驳斥了亚洲和欧洲的许多所谓差异。他断言,亚洲在近代早期的世界经济中扮演了被广泛低估了的关键xìng角色。但是,甚至普拉卡什也写道:“在科技知识领域里,欧洲相对于亚洲具有无可置疑的全面优势。”

    罗易·麦克劳德和迪帕克·库马尔(1995)主编的著作也对1700年到1947年西方技术及其向印度的转移进行了研究;尽管到标题中的起始时间是1700年,他们却明确地宣布不考虑前殖民时代;但是正如我们下面要评述的,该书的一些撰稿人(英克斯特、桑帕尔)其实论述了这个时期。尽管如此,这两位主编在该书的导言中还是提出了一些没有依据的论断,而至少有一个撰稿人的论证其实是驳斥这些论断的、主编者写道:“(在英国人统治之前的印度)技术的变革肯定与欧洲无法相比。技术的全部进程都是循着熟练技巧的方向发展(我们要问,难道欧洲不是这样吗?);而且局限于当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