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绘有雅致的抽象图案。…在印度,17世纪80年代,仅孟加拉的卡辛巴扎尔城就每年生产200万磅生丝,仅西部古吉拉特一地的棉纺织工人每年就生产出口300万匹布。相比之下,欧洲最主要的生丝产地墨西拿每年仅出口250,000磅生丝……而欧洲最大的纺织业,莱顿的“新布业”,每年仅生产不到100,000匹布。在整个近代早期,世界工业的中心是亚洲,而不是欧洲。亚洲也是最强大的国家的所在地。当时最强大的君主不是路易十四或彼得大帝,而是满清皇帝康熙(1662—1772)和“大莫卧尔”的奥朗则市。(泰晤士chā图世界史)1.数量:人口、生产、生产力、收入和贸易

    所谓的欧洲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的霸权是很晚的时候才发展起来的,而且是很不彻底的,从来没有达到独霸天下的程度。实际上,在1400年一1800年这一时期,虽然有些时候被人们说成是“欧洲扩张”和“原始积累”并最终导致成熟的资本主义的时期,但是世界经济依然主要是笼罩在亚洲的影响之下。中国的明一清帝国、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印度的莫卧尔帝国和波斯的萨菲帝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极其强大,只是从这个时期临近结束之时才在与欧洲人的对抗中日渐衰微。因此,如果说有什么霸权的话,那么现代世界体系当时是处于亚洲的霸权之下,谈不上什么欧洲霸权。同样的,在这整个时期,世界经济的实际动力大部分出自亚洲,而不是欧洲。直至1750年或1800年,亚洲人之所以在世界经济和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由于人口和产量的庞大数量,而且还由于生产力、竞争力和贸易的优势,简言之,由于资本构成方面的优势。再有,与后来欧洲编造的神话相反,亚洲人拥有自己的技术,并且发展出相应的经济和金融制度。因此,在这几个世纪里,现代世界体系中的积累和权力的“格局”实际上没有很大的变化。中国、日本和印度居于前列,东南亚和西亚紧随其后。从各个方面看,一直苦于贸易逆差的欧洲在世界经济中显然没有亚洲那么重要。另外,欧洲的经济是建立在进口而不是出口的基础上,而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贸易顺差都是工业优势的基本特征。人们也很难发现亚洲列强之间及其与欧洲之间的相对地位有什么重大变化。直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之前,欧洲还没有形成为一个足以向亚洲挑战的“新工业化经济体”。只是在那之后,世界经济的中心才开始转移到欧洲。

    亚洲经济活跃群体在亚洲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西方的兴起”,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过分地强调欧洲在亚洲的经济和政治渗透。本章将论证和强调,这种欧洲扩张论是如何偏离了世界的真实情况。但是,这里的论证不会也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对欧洲和亚洲进行比较,或对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主要经济体进行比较。分析的重心需要转移到世界范围的经济联系,这些联系包括生产力、技术以及它们所启动和支持的经济和金融制度。这些联系是在全球范围内发展的,而不是仅仅在某一地区发展的,当然也不是仅仅在欧洲发展的。与欧洲中心论的说法相反,世界经济体系本身绝不是欧洲人“创造”出来的,他们也没有发展出世界“资本主义”。

    (1)人口、生产和收入

    众所周知,有关19世纪以前的,甚至20世纪以前的世界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都是推测得来的。但是,对较多的数据以及其中的一些变量加以考察后,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一幅关于世界和地区相对人口增长速率的比较清晰的和发人深省的图像。人们一直使用卡尔一桑德斯(1936)关于17世纪和18世纪的估算以及他对瓦尔特·威尔科克斯(1931)的估算的修正,后者也因此而修正了自己原来的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