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占据的马尼拉,越南,台湾以及葡萄牙人在南中国海沿岸占据的澳门在生产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与东南亚其他地方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们提供了重要的转口贸易功能,尤其是在中国和日本的贸易中。仅从中国驶往马尼拉的商船每年就有30艘到50艘之间。墨西哥从马尼拉越洋进口的货物有60%产自中国,其中包括中国的水银。这种水银一直短缺,但对于美洲开采和提炼白银是必不可少的(白银的一部分又流向中国)。16世纪初,为了推进这种贸易,马尼拉的定居华人上升到2.7万人(有人说是3万人)。但是,他们成为几次大屠杀的牺牲者,1603年的那一次就有2.3万人被杀害(有人说是2.5万人),1640年又bào发了一次大屠杀(Yan1991,Quiason1991)。在本书第3章将对这些贸易中心在货币转移中的作用进行考察。

    (八)日本

    最近的研究成果显示,早在13世纪日本经济就出现了重要的发展势头。一些学者证明,在这个早期阶段,日本已经深深陷入对外与亚洲其他部分进行贸易的活动。……对中国和朝鲜的贸易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5世纪和16世纪,对外贸易发展十分迅猛,贸易活动扩大到远东其他部分,甚至远至马六甲海峡。(Sande。n1995:153)朝鲜、日本和琉球群岛(在日本以南500英里,与中国沿海地区隔海相望)是中国的中心一边睡纳贡体系的第一圈。但是,日本人也是中国的一个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千方百计地追求一切竞争优势,特别是在中国遭遇“麻烦”的时期,例如在与蒙古人对抗时或发生内乱时。斯蒂芬·桑德森也指出:“看来,日本开始从事生机勃勃的远东贸易时,大体上是在宋代晚期和明朝初期中国逐渐退出世界贸易和经济衰退的时候。这些事件无疑是互相联系的。由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真空,日本就迅速地来填补它。日本在中国退出的地方逐渐积聚了力量。”

    1560年以后,日本成为一个重要的白银乃至铜的出产国,并向中国与东南亚出口白银和铜。日本还向更远的印度和西亚出口黄金、硫黄以及樟脑、铁、刀剑、漆、家具、米酒、茶叶和优质大米。反之,日本接受中国的丝绸、印度的棉织品以及朝鲜、中国和东南亚的其他各种生产和消费用品,如铅、锡、木材、染料。蔗糖、皮毛和水银(用于熔炼本地的银)。正如池田禅洲(SatoshiIkeda1996)指出的,日本对亚洲、尤其中国的立场与欧洲很相似:它们都从中国进口商品,出口白银作为支付手段(不同之处是,日本自己出产白银,而欧洲从美洲掠夺白银)。日本的货物大多是用中国货船运送;只有一部分最初是由葡萄牙船运送,后来由荷兰船运送,这些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是到日本来获取白银、铜以及其他出口物资的。流球的商人和货船也是日本对中国和东南亚贸易的中介。日本还建立了本国面向出口的陶瓷业,以与中国竞争。趁中国明、清jiāo替,南方政治失控之机,日本在1645年以后缩减了80%的中国瓷器进口,自1658年起日本更是成为一个面向亚洲、波斯湾和欧洲市场的重要出口国。

    里德(Reid1993)指出,在17世纪和18世纪,日本的经济优势足以与先进的欧洲国家相媲美。

    就日本而言,在1570年到1630年这一时期,国家实现了统一;城市繁荣发展,成为兴旺的国内贸易的中心;矿山出产质量优异的白银,使得日本能够与东南亚展开十分活跃的贸易。日本船只依然不准与中国进行直接的贸易活动,因此日本白银与中国丝绸及其他产品之间的jiāo换只能在东南亚的港口、尤其是马尼拉和会安(位于越南中部,西方N称作Fiafo)进行。An1604年fu1635年,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