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老人手里,“师父,我可能,要离开s市了。”

    刘师傅一惊,“去哪?”

    沈煦:“回家,我的家。”

    一个离这里很远的地方,一个只有他自己的家。

    刘师傅垂下眼,点了点头,“人啊,到最后都得回家的。你有了这门手艺,以后到哪都饿不着。行啊,走吧!”

    吃完早饭,沈煦端了保温杯回隔间洗涮,出来时,隐约听到老人家深深的叹息。

    晚上,沈煦向二老提起了离开的事。

    万叔点点头,李姨虽面有不舍,估计万叔事先和她谈过,她倒也没说什么挽留的话,只嘱咐他一个人生活多注意身体,按时吃饭,别光顾着工作,忙坏了身子。

    沈煦一一点头答应。

    是到了,该离开的时候。

    几天后,他拎起李姨为他准备的大包行李,坐上了出租车,摇下车窗,他微笑着冲二老挥手。

    别离,最是伤人,却又不得不一次次经历着这样的过程。

    李姨藏起心酸的眼泪,万叔点点头支持着他继续前行。

    车子发动,缓缓驶出宁静的小区。

    前行的路在哪里,他并不清楚。只是这一次,不能再停下脚步。

    从告别何磊的那一天,他就知道自己只能坚强地走下去。

    哪怕一个人,哪怕再辛苦,他活着,就只能为活着而战斗。

    登上驶向远方的火车,把s市远远地甩在身后。

    这一次,他不再回头。

    到达e市时已是下午,背着沉重的行李走下火车,面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沈煦脸上有几分茫然。

    一年半前,这里满目疮痍,惨不忍睹,倒塌的建筑物边救援人员不停忙碌着,大型机械的轰鸣声不绝于耳。

    一年半后,这里仍然忙碌而吵闹,人们脸上却满是希望的笑容。

    正在建设中的高楼,宽敞整洁的大道,红底白字的条幅处处可见,背着书包的孩子们走进新建成的学校里。

    这里,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

    在小旅馆落脚后,沈煦给当初联系过他的志愿者打去了电话。

    第二天他坐车来到平县,在一间活动板房里,一个姓刘的中年男人热情招待他。

    交谈中沈煦得知老刘当年也是志愿者,如今留在这里进行援建工作,平县山路崎岖,大型器械进来很不容易,重建工作较其它地方迟缓些。

    老刘他们很需要像沈煦这样的维修工。

    一番话说得沈煦脸上泛起了红潮,他有些惭愧,表明自己比较熟练的是家电维修,像这种大型器械不过,如果肯给他机会,他也会用心学,希望多少能为这里做些贡献。

    沈煦被安排在和老刘一个屋,住宿条件虽有些艰苦,他却并不在意,每天在工地忙碌着,回到宿舍不时有工友抱来些小家电让他修理,一来二去,他和大家渐渐熟捻,无话不谈,生活还算充实。

    三个月后,一所新的小学在平县落成,看着一个个飞奔出活动板房的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沈煦第一次感觉到,真正活着的意义。

    当晚,大家聚在一起欢呼庆祝,老刘抱着酒瓶子大唱咱们老百姓啊,今儿真高兴。

    沈煦也很开心,不免多喝了几杯。

    老刘坐到他旁边,端着酒杯和他的狠狠碰了一下。

    老刘是个话唠,一开匣就收不住,他说起了重建工作的艰辛,说起了家乡的父母妻儿,说起了救援时牺牲的那些同伴。

    沈煦半醉不醉,抱着酒瓶子歪倒在一边,所有人都闭起了嘴,默默听着那些伤感的故事。

    有刚刚大学毕业还来不及感受人生的小年轻,有初为人父还没多看几眼孩子的好男人,还有一一一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