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你说你无神论,那也忒不要脸了!
张铎现在生活的世界应该是一个与前世的地球平行的世界,在国际形势和重大历史走势上和前世基本是一样的,只是在华夏出了点小偏差。20世纪早期在华夏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传统c反儒教c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c文学革命运动,史称新文化运动。
在运动中,一些激进主义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相对于从前的救亡图存思想,新文化运动不在满足于向西方开放和学习,以求挽救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而是要找到客观的标准,从思想能力c道德水准c民族特性上,全方位地劳永逸地判定谁优谁劣,从而取消中华文化乃至一切非西方文化的生存资格。这个标准就是弱肉强食的功利主义和被扭曲了的进化论。
由于新文化运动提倡打倒孔家店,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有激进分子提出废除汉字,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却有一位大师横空出世。此人姓王名劼字子任,光绪三十年甲辰科进士,其后弃官留学西洋,可谓学贯中西。论旧学,他考科举中进士,论新学,他获得三个博士学位。
王劼先是与那些提倡新文化的大师在报纸上论战半年,其后在北大与之展开了一次长达三天的大辩论,可谓舌战群儒,一干大师最后被驳的哑口无言,运动半途而废,凭一己之力,挽救国学于危亡。
王劼此后著书立说,著作等身,四处讲学,呼吁两党放下成见,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联手合作,共抗日寇,为抗日统一战线的确立与维持立下了汗马之劳。王劼弟子满天下,即便是西方的一些政治家,也有他的信徒,终成一代大儒。本朝开国以来,无数文化名家远渡海外,太祖为收天下士子之心,三次挽留王劼,并答应为其推广国学,展开复古运动。
王劼在国人知识分子眼中,俨然是圣人在世,岂料仅仅开国三载,便溘然长逝。未曾看到国学大兴,是先生的大不幸,却又是大幸。
其后,虽然有无数人提倡白话文,可惜缺少惊才艳艳的人物,始终难成气候。而王劼门人弟子众多,虽然有大师级人物在浩劫中陨落,却还是有更多的人存活下来,成为今天文坛中泰山北斗级的人物。
而由于意识形态和国际形势的一些变化,太祖推广国学最初不过是权宜之计,未曾想竟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政府虽然不提倡推广白话文,却也不在大力推广古文了。
但今天,这个世界,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不曾断绝,自然有他的优越性。虽数次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可毕竟气数未尽,人心未失,一旦挺过,再逢盛世便会兴盛起来。在这个世界的大学里,外语是属于选修课,而毕业是必须考古文四六级的。大学生属于正经的知识分子,大学语文学的是诗词歌赋,经义文章。出了校门,没事写写打油诗,过年给自己家门口写个对联什么的那都太小儿科了。
张铎看完之后,喜忧参半,心说我靠,这哥们穿越来的吧,怎么比我还像主角啊?都混成国学圣人了!他高兴的是在这个世界,白话文文学作品数量稀少,成就不高,后世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几乎一部都没有。目前成就最高的是宫白羽,凭借《十二金钱镖》c《血涤寒光剑》名扬天下。可宫白羽在文学上的江湖地位却是不高,就连他也对自己的武侠创作极为蔑视。
道理很简单,这个世界上层文学是诗词歌赋,经义文章。即便是通俗文学也是一些文言文的历史演义,公案小说和由此演变来的官场小说c侦探小说大行其道。在整个社会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推崇文言文的情况下,老百姓也以看文言文小说为荣。就是文学修养差点的也得看个半文言半白话的,至于白话文小说,那是乡间初识几个大字的老农才看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