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以实验的方式证明了“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实验时,卢钦斯准备了两段文字,在第一段文字中将一个叫做吉姆的男孩描述为热情外向的人,在第二段资料中将吉姆描述为冷淡而内向的人。然后,卢钦斯将这两段材料组合成四组:

    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被试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通过上述实验,卢钦斯得出结论: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后来,卢钦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描述某些活动的文字内容,如吉姆做数学题c吉姆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一实验结果证明了“近因效应”。

    通常来说,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出现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根源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c“成见效应”c“光圈效应”c“日晕效应”c“以点概面效应”,指的是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人们对于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c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晕轮效应也形象地被称之为光环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c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通过上面的笑话,由此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明星总是有那么多绯闻了,我们总是对于媒体关于明星的丑闻爆料十分感兴趣,对此津津乐道,然而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关于明星的形象都是媒体所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或许这些故事只是媒体的断章取义,与事实的真相相距十万八千里。

    名片效应:相似的态度和价值观有助于形成优质的人际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